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被民進黨遺忘的臺灣光復節

2010年10月25日 09:01: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5日發表透視集文章説,今天是臺灣光復65週年的日子,因為沒有放假,也因為多年來各界對這個節日並沒有太多慶祝日或者紀念的活動,漸漸使得很多人淡忘了這個攸關臺灣命運和前途的日子;綠營的政治人物當然更是刻意的漠視與忽視。

  文章指出,民進黨以黨主席蔡英文為首,在五都選戰中以“新”(New)、“改變”(Change)作為號召。新和改變意味著“不同於以往”,但是否表示更好,則有待進一步觀察;不過,早已有過執政經驗的民進黨有沒有資格和權利提出“新”和“改變”這樣的選舉訴求,恐怕更是“見仁見智”。

  蔡英文擔任過臺當局的“行政副院長”;蘇貞昌做過“行政院長”和臺北縣長;蘇嘉全做過“農委會主委”、“內政部長”和屏東縣長;賴清德做過“國大代表”、四連任“立委”,陳菊更是現任高雄市長──拿出民進黨五都候選人的資歷拿看一看,到底新在何處?如果這些人當時無論是在地方、在“中央”;在行政機構、在立法機關,都沒有什麼意願也沒有顯示有什麼能力可以帶來“改變”,憑什麼讓人民相信,如果他們擔任五都首長的工作,就可以創造出的新氣象呢?臺灣人民不是沒有給過民進黨機會,但是他們做出了什麼成績呢?民進黨的五都候選人到底新不新、有沒有本事帶來改變,難道臺灣人民不能判斷嗎。 

  文章説,五都選舉是臺灣的“地方選舉”,是政策之戰,不是口號之戰,政黨與候選人應該把力氣放在對人民提出實際要做些什麼、要怎麼做這樣的事情上,而不是在一些意識形態或者抽象層面上耍花槍,如今民進黨之所以提出像“新”與“改變”這類的選舉訴求,只是因為實在提不出具體的政見、沒有明確的願景,只好説些空話來搪塞選民。
   
  文章最後説,民進黨以所謂的“新”與“改變”參與五都大選,卻對在歷史上帶給臺灣“新”與“改變”的光復節視而不見,這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怪事;他們的態度當然令人無法認同。事實上,正因為有了10月25日這個重要的日子,才讓後來的臺灣的各項民主選舉有了可能,不是嗎?這一天,實在值得臺灣人更多的關注。對於從根本上就否定臺灣社會集體記憶的政黨與候選人,人民為什麼要給予支援呢?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