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陳水扁不在意榮譽 終失人民尊敬

2010年08月23日 08:39:00  來源:
字號:    

  臺灣原來的“卸任正副總統禮遇條例”規定,卸任正副“總統”犯“內亂、外患罪”才停止禮遇。陳水扁涉貪被羈押,且一、二審皆判決有罪,仍可享有禮遇金,以及8至12名隨扈。臺“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禮遇條例修正案”,修改為卸任正副領導人涉貪一審被判有罪即終止禮遇,隨扈減為2至3人,三審確定有罪判決後撤銷隨扈。

  對此,臺灣《中華日報》22日發表社論指出,“卸任正副總統禮遇條例”之修正由國民黨籍“立委”吳育升提案,經“立委”56人聯署成案,終獲順利三讀通過。吳育升指出,“有此提案,就是因為陳水扁貪污”。修法主體既然定為“貪污的卸任正副總統”,應不只針對陳水扁,而是對未來所有正副領導人,提醒他們任內不能貪贓枉法,不能玩忽人民對他們的尊敬,不能視正副“總統”的榮譽如無物;否則,卸任後除了依法究辦之外,人民也不可能給予禮遇。

  禮遇卸任正副元首,舉世皆然,只是各國和地區禮遇程度有別而已。其精神是基於對元首的尊敬,感謝他們在任時對“國家”的貢獻。榮譽是卸任正副元首受人民尊敬的根本,一旦榮譽不再,人民的尊敬便也消失,在此情況下,若繼續對卸任正副元首禮遇,無異是一大諷刺,也背離社會正義。

  陳水扁所涉貪瀆等重大案件,一、二審皆判有罪,雖尚未定讞,但諸多事證確鑿,即使陳水扁本人及其家屬、親戚、舊屬也無法全盤否認。等到三審判決後,本案仍可能因更審而在“高院”與“最高法院”間徘徊;不過,就案情看來,陳水扁想要獲得無罪判決,並恢復原有的禮遇,可能性應是微乎其微。

  社論説,臺灣的歷史上,陳水扁是第一個涉貪的領導人,新修正的“禮遇條例”終止他原有的禮遇,人民的心情其實是痛苦的,畢竟他理應受到尊敬,享受榮譽,但他卻自己摧毀了榮崇的地位,使人民對他的期待落空。故而,“立院”三讀通過“禮遇修正案”,收回人民原來給予的禮遇,固然是陳水扁的恥辱,難道不也是臺灣“憲政”的恥辱?

  陳水扁及其家屬似乎不在意榮譽,只在意如何保住貪來的金錢,對於被查獲或尚在調查的不法金錢都稱為“政治獻金”,並以政治性語言説成“臺獨建國基金”、以民粹手段説是“馬當局政治迫害”。從一審到二審都被判決有罪,且多次被延羈,則指為“馬當局司法迫害”,説明陳水扁一味與司法對抗,早就將榮譽拋諸腦後。

  臺灣人民對陳水扁的禮遇因“修法”而將被取消,陳致中在第一時間指為“針對性、報復性條款”;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則指為“有失厚道”,仍不改操弄民粹本色,但不知挺扁者是什麼心情?須知“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修正“卸任正副總統禮遇”的本旨,在於説明“上天難欺”,同時體現“下民難虐”。

  社論最後指出,陳水扁因緣際會搭上臺灣民主改革列車,受到臺灣人民期待而獲選為領導人,卻將民主政治與人民期待做為個人斂財工具,侮辱了民主,也侮辱了人民。人民經此教訓,應提高警惕睜大眼睛,未來對參與選舉者,不再惑于其巧言,蒙于其媚俗,做到選賢與能;那麼,陳水扁涉貪案應還有啟示作用。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