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南與高雄——南臺灣也有“雙城奇謀”

2010年03月16日 08:42:00  來源:
字號:    

 

高雄一景(臺《工商時報》圖)

 

  蘇貞昌喊出“雙城奇謀”,使臺灣人民的耳目聚焦在臺北市與新北市;其實,大臺南與大高雄也可能演出一場更轟動的“雙城奇謀”。

  臺灣《聯合報》今天的社論分析指出,大臺南與大高雄的選情很奇特。民進黨內群雄並起,爭得不可開交;但國民黨由誰應戰,竟至迄今仍然全無眉目。再者,民進黨內的爭鬥,主要是在派系傾軋及“秋菊之鬥”那類人身攻擊,卻未聞政見辯論。這使得大臺南與大高雄的選舉,儼然演成只是民進黨內的權力之爭而已,而與民進黨內政見的辯論無關,亦與國民黨的政見歧異無關。(國民黨連參選人都未冒出頭,遑論政見?)

  民進黨在大臺南及大高雄的選情看來很穩,於是選舉成了黨內的“內鬥”,而非與國民黨的“外爭”。在此種情勢下,民進黨其實應當將“權力鬥爭”引導為“政見辯論”;如此始有可能提升選舉的層次,並在政見辯論中為大臺南與大高雄激發新的願景。這就是本文要談的“南臺灣的雙城奇謀”。

  社論説,所謂“南臺灣的雙城奇謀”,是指經由年底“五都”選舉之後,大臺南及大高雄能否承擔新的“臺灣機能”的角色?及能否標舉新的城市願景?

  民進黨在大高雄與大臺南的選情如此篤定,可謂主要是以“臺獨”意識及鎖臺政策將多數居民教育成功所致;但是,南臺灣如此豐沛的人文及經貿資源,卻因此而長期不能充分施展及發揮,以致遲滯了南臺灣的進步,甚至連累了整個臺灣的發展,則亦是共聞共睹的事實。如今臺灣民眾共同面對的吊詭是:南臺灣是民進黨在島內政治意識形態鬥爭上的勝利之地,卻亦無疑是民進黨“臺獨”路線在經貿建設及國際競爭上的失敗之地。

  “五都”選舉以後,大高雄及大臺南皆將擴大、升格並連成一氣;想像中,大高雄的自由港,大臺南的“鄭成功資産”及精緻農業,再加上同是綠色執政的屏東縣的觀光遊憩資源,若能相輔相成,則南臺灣必有可能成為臺灣面對兩岸及國際的強力政經引擎,而所謂的“南福爾摩沙自由經貿走廊”的憧憬亦有可能實現。此即前文所稱的:南臺灣可以承擔新的“臺灣機能”角色,及可以標舉新的城市願景。這也就是本文想像中的大高雄加大臺南的“雙城奇謀”。

  民進黨的選情能在臺灣的南部如此篤定,不無原因,除了以意識形態對選民長期灌輸,一般行政治理亦有不錯的表現。但是,這類政績大多是“胭脂工程”,煙火及LED燈光是基本元素,使得民眾有了膚淺的光榮感與認同感;但是,民進黨在面對兩岸及國際的“筋骨工程”卻處處是敗筆,8年的“臺獨”鎖臺將高雄港倒退至如今田地,而臺南市又以市議員率眾圍毆張銘清成為政治上的註冊商標,難道這仍然將是大高雄及大臺南升格後的“臺灣機能”角色與城市願景?

  社論指出,高雄城市光廊的LED燈光璀璨奪目,但高雄港埠的國際競爭力卻每下愈況;愛河的燈火迷人,但高雄有些地區中古屋的房價卻倒退至二三十年前。臺南市的市況亦復如此。究其原委,皆因“胭脂工程”做得好,但“筋骨工程”做得差。城市不能靠LED及煙火的胭脂而生存,要靠強筋健骨與充沛的心肺機能;高雄的心肺是港市架構,而不在愛河的燈火。同理,臺南不能一面賣赤崁樓的門票,另一面卻在孔廟打人;臺南的願景應在透過歷史思維在兩岸之間建立雙贏共生的新共識。倘若有了這樣的思考,新的大臺南與大高雄自然可能演出一場轟動的“雙城奇謀”。

  今後的南臺灣,不能只成為民進黨在臺灣內部意識形態政治鬥爭上的勝利地,而應嘗試在兩岸與國際競合關係上扮演新的角色。亦即,應當改弦易轍,以大高雄的港市資源,加上大臺南的人文資産,重新建立南臺灣的政經願景。

  “五都”選舉後,倘若臺灣仍然陷於北藍南綠的切割狀態,而南臺灣仍是“臺獨”鎖臺的天地,那將是臺灣莫大的噩運與悲劇;倘係如此,非但南臺灣無以蛻變昇華,整個臺灣也無以脫困。
  
  社論最後説:我們除了寄望國民黨,無論輸贏皆應在年底推舉適當的候選人,將南臺灣的新機能與新願景向選民説清楚;亦希望民進黨能將大臺南及大高雄的黨內之爭,由“權力鬥爭”轉為“願景辯論”。果能如此,南臺灣的這一場“雙城奇謀”,就可能比北臺灣的那一場,更加意義深刻且影響深遠。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