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馬英九別因挨批而放緩改革步伐

2010年01月05日 08:15: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4日發表社論説,展望新的一年,馬英九能否快速走出他的“執政困境”,或許將是我們觀察今年整體臺灣氣勢能否興旺的關鍵之一。畢竟,古往今來都一樣,惟有當家的領袖先能政通人和,人民才可能安居樂業;相對的,當一位領導人被眾人一路“唱衰”,“國政”又如何可能興旺?過去這幾個月,馬英九大概再難聽、再刺耳的話都聽過了,許多有關他領導風格該如何調整的建議,許多人也説過了,在這不打算再重復了。我們倒是想從另外一個更寬廣的角度,對馬英九所面臨的領導課題提供一些看法。

  社論説,領導人被民意嫌惡,在當代民主國家早已是一種普遍的現象,甚至民意聲望再高的領袖都不例外。美國時代雜誌曾在2006年3月間刊載一篇題為〈英雄不再〉(No More Heros)的文章,挑明指出當代政商領袖所面對的民意趨勢是:民眾對領袖的不信任以及越來越直言不諱的瞧不起權威,這已經成為一種全球化的現象。文章中指出:“再也找不到敬意,代之而起的是抨擊、憤世嫉俗,以及蜂涌而出的公開抗議。”看到這種趨勢,馬英九其實真的可以不必太沮喪了。

  不諱言説,馬英九所面臨的困境,正是當代多數領袖所共同陷入的“領導困局”。亦即公眾對領導人“期待”,往往超過了領導人本身的“能耐”。一方面,大家都期盼領袖能在盤根錯結的利益糾葛中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斷力;另一方面,大家又同樣期盼領袖能做個偉大的調和者,既能靈活的協調折衝各方利益,又能夠嫺熟的與公眾進行對話與溝通。然而在實際操作上,這兩種特質其實是矛盾的,甚至是很難同時並存的。一位在重大政策上處處展現執著與決斷力的領袖,很難不被批為專橫跋扈、剛愎自用、不納忠言、不擅協調甚至是不通人情事故等等;相對的一位在決策上經常重視協調、尊重異見的領袖,又很難不被批為瞻前顧後、逢迎討好、議而不決等,最終結果往往就是父子騎驢,多方不討好。整理整理最近這半年來的批馬言論,正好為這個困局提供了最佳的例證。

  説得再直接一點,當代的時代氛圍,其實並未完全褪去“期盼偉人”、“等待英雄”的心靈,然而面臨在野政團不斷升高零和對立,再加上世俗化商業媒體的放大檢視與過度轟擊,幾乎所有政治人物的魅力都快速折損,甚至面臨全面摧毀,這其實早就是一個“偉人不再”、“英雄凋零”的年代。問題是,當代許多民主國家或地區的多數民眾都不這麼想,還是堅持期盼他們選出的領袖擁有所有“偉人”所具有的美德,正如同研究美國選舉的學者斯克爾(Richard K. Scher)所指出的,所有領袖都被期待必須擁有堅強的個性、遠大的目光、超凡的魅力、跨越黨派的能力,創造輿論風潮的本領,堅持正確道德的勇氣,打敗邪惡勢力的力量,平易近人的風格等。斯克爾明白的指出,這樣的“偉人”,不僅過去沒有,現在不存在,未來也不會出現,問題是民眾卻一直期盼並尋找這樣的完人。結果就是,民眾懷著完人理想期待選出他們的領袖,又在很短的期間內感到失望,最後就是咒罵甚至唾棄他們的領袖。

  以美國為例,回顧近20多年來,除了少數例外(如雷根),很少不是在萬眾期盼下風光上臺,最終都在民調聲望低落、一路被批得體無完膚、甚至狼狽不堪的下臺。他們每個人都曾擁有贏得大位的傳奇,也都各自具備某種超凡的魅力,卻也都在無休止的批判與撻伐聲中淪落到光環盡褪的境地。不同的是,他們有的再難翻身(如尼克松),有的卻迄今還讓人懷念(如克林頓),重點是他們曾為美國留下什麼樣的“遺産”。美國的例子不談了,在馬英九之前兩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與陳水扁,回顧其任內經歷所挨的罵還能算少嗎?重點是臺灣人今天在評價這兩位前領導人的時候,昔日的那些抨擊與批判可能早就不發揮任何作用了。

  社論最後説,所以,面對此起彼落的批馬風潮,馬英九除了自省修正外,其實也該秉持更多些的平常心,絕不能因為怕挨罵,而放緩了施政或改革的步伐,畢竟只要政策治理看到了效果,終究還是能贏回民意支援的。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