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港媒:民進黨變是自救 不變是救國民黨

2009年03月09日 13:14:00  來源:
字號:    

  資深學者、臺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瞿海源日昨在一場研討會上,當著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獨”派大老陳師孟面前不客氣地批評:“還看不到民進黨東山再起的跡象”。蔡英文則是回應,有人認為民進黨沒有改變,去年五月民進黨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選擇了一位與民進黨完全不同的主席。

  香港中評社今天發表社評文章説,蔡英文畢竟是從學術圈出來的人,講話比起民進黨很多政客坦率多了,她這句話等於也承認了,民進黨除了主席變了,其他都沒有變。蔡英文的描述的確是很貼切,民進黨這鍋湯雖然換了,藥並沒有換,在準備要打2009地方“三合一”選舉(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長)前,繞了一個大圈子,又走回到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前的氛圍了。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2008大選前,民進黨是什麼樣的面貌?把那些眼花撩亂的拉票招式做個總結,其實只有兩個主軸,第一是“臺獨”、第二是“團結”。為了怕“臺獨”嚇跑選民,民進黨用了很多不同的包裝來美化,諸如“反一中市場”、“一邊一國”、“臺灣本土意識”等,把精美的包裝拆來,裏面都是同樣的內容。“團結”則是不論如何都要綁在一起,陳水扁再貪腐也要用力挺下去。

  年底的地方“三合一”選舉被民進黨當成振衰起敝的最重要機會,但到目前為止,黨中央拿出的藥單還是“臺獨”與“團結”,去年讓民進黨藥到命除這兩帖。唯一的差別是,“臺獨”現在換上了“反ECFA”、“反CECA”、“反綠營政治人物訪問大陸”等等的新包裝,重新上市。團結挺貪腐的氣氛非但沒有改變,反而還更強烈,視而不見陳水扁家驚人的洗錢數額,每天敲鑼打鼓在聲援陳水扁,要把他從牢裏救出來,繼續帶領“臺獨”運動。

  社評指出,對於年底的選舉,民進黨把一切寄託于金融海嘯衝擊,民眾資産縮水、失業率攀升,看能不能從中撿點便宜。但這顯然是無從樂觀,因為臺灣並不是金融海嘯唯一受傷的經濟體,相較于做為美利堅象徵的花旗銀行股價從每股50多美元暴跌到只剩1美元,臺灣相較之下還算是好的。而且民進黨從不會打沒有“臺獨”的選戰,在這麼艱困的經濟情勢下反ECFA,無異於扼殺企業生路,只會把自己更推進墻角。
  
  社評還説,現在去批評民進黨為什麼不改革,意義其實已經不大,反而可以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國民黨要感謝有這樣的民進黨才有永續執政的可能。臺灣的政治如果註定無法擺脫為反對而反對的模式,也要感謝民進黨繼續走目前的路線,臺灣政局才能穩定。而且還要感謝這些綠營“天王”的永不退休,再接再勵為2012,甚至2016繼續奮戰。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民進黨若不放棄“臺獨”路線,頂多維持3成多的基本盤,在“立法院”大約就是現在的格局,充其量只能比現在的4分之1席次好一些而已。2009年底縣市長選舉後,綠營6個執政縣市不見得能保得住;2010年臺北高雄市長選舉,高雄市也岌岌可危。尤其扁家搬到高雄之後,被迫讓“挺扁”臺面化,升高以“挺扁、反扁”為核心的對立,對民進黨更為不利。

  此外,國民黨還要感謝堅定“挺扁”的媒體與深綠人士,他們繼續“挺扁”,民進黨也全力聲援陳水扁,不論是召開“國際記者會”,還是邀請外籍記者到牢獄裏去專訪陳水扁,都可以讓選民看到綠營的荒謬無比。

  曾有人以“樹欲靜而風不止”來形容此刻的民進黨,臺灣民眾早已厭煩了兩岸的緊張衝突,想要過好日子,綠營卻偏偏不肯放手,看風不吹了,索性改用手來搖樹。不過,那是民進黨自己的選擇,蔡英文只是讓民進黨的主席從男的變女的,從政客變得比較像學者,在她離開時,民進黨還是跟她進來之前一樣。

  社評最後説,民進黨的問題現在只能靠時間來解決,在大型選舉連吃幾場敗仗後,自然會樹倒猢猻散,一些想靠綠奶水混跡政壇的人陸續都會離開,甚至投靠藍營,就像當年國民黨走下坡後,部分地方政治人物的“棄藍投綠”。屆時也一定會有新興政治勢力出來搶攻屬於監督公共政策這塊,把意識形態留給民進黨的老人們。很快的,2012之後就能逐漸看到端倪。


 更多精彩評論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