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務實看週末包機與大陸客赴臺觀光

2007年03月15日 14:00:00  來源:
字號:    
  泰國《世界日報》發表社評指出,春節過後有幾股重大的政經氣氛,乍看十分詭譎,矛盾中卻又透露出共同的訊息。在國際間,因為中國股市暴跌引發全球股災,凸顯了“中國打噴嚏,全球就感冒”的影響力。國際市場認知中國“大國崛起”的爆發性威力,恐怕較股市損失更加令人關切。在臺灣,民進黨展開一連串如火如荼的“正名”運動的同時,兩岸成為“經貿共同體”的事實卻已呈大勢所趨,擋也擋不住。去年兩岸貿易突破1000億美元,臺灣經濟過度倚賴大陸的形勢幾已難以逆轉。所以,開放大陸客赴臺觀光、週末包機、貨運直航等事項,早已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何時會發生”的問題。最近陳水扁選在臺商聯誼會的場合宣佈,大陸人士臺灣觀光和包機即將開放,可見時機已成熟,隨時就要起跑了。
 
  社論表示,日前在澳門舉行的兩岸之間有關大陸人士赴臺觀光的協商,已經獲得相當共識;待“陸委會”謹慎排除協議方案中任何可能讓臺灣變成“地方政府”的字句後,即將正式舉行簽約儀式。而令臺商望穿秋水的兩岸定時包機,將以週末包機的形式進行,陳水扁並宣佈大陸觀光客和外籍人士也可搭乘。換言之,在“包機”的包裝之下,兩岸間的定時航班即將啟動;雖未明言“三通”,實已兌現了三通的具體內容,真可謂輕舟已過萬重山。
 
  臺灣面對兩岸經貿交流,從向來的不斷設置“路障”的態度,到今天不得不務實處理,自因兩岸的經貿連結不但緊密相係,且出現臺灣向大陸的依賴度傾斜的現象。大陸産品對臺輸出只要稍微“積極”,即可能使臺灣業者無法招架,甚至難以生存;去年臺灣的毛巾業者陳情控訴大陸毛巾“傾銷”的例子,記憶猶新。反過來説,若干臺灣産業必須倚賴大陸進口原物料,例如砂石業,若出現大陸可能管制出口的風聲,臺灣業者同樣會叫苦連天。
 
  社論稱,兩岸間不但進出口貿易具有如此依存情勢,臺灣較為成熟的金融、電子等産業,更以大陸為全球佈局不可或缺的一環。中國國臺辦經濟局長何世忠受工總邀請,于日前率團赴臺訪問,參訪對象包括了臺灣重量級的企業及名列前茅的金控集團,受到這些企業負責人的高度重視。執政當局過去嚴密控管金融和電子業可能違規“登陸”的動作,甚至以公權力為威嚇武器,聯電的曹興誠至今仍因當初的偷跑動作而處於被起訴的“待罪之身”。但這些先進産業怎可能只靠著本土化的招牌即拓展全球化佈局?臺灣在策劃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年代,尚具有在東亞經濟圈扮演平臺角色的雄心;如今臺商不得不以西進的跳板進入全球化市場,這樣的趨勢不容某些政客繼續視而不見。
 
  兩岸週末包機和大陸客觀光等事項,若果真能在近期開花結果,則或許臺灣經濟再度起飛的暖春已不遠。從臺北“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不避諱主張開放在臺兌換人民幣業務,到李登輝所謂“臺獨是假議題”,而對兩岸經貿表現出較過去開放許多的態度,乃至於專家學者強烈主張兩岸的産業競合,走向産業分工模式,都可見“務實”是臺灣處理兩岸議題不得不走的路。因為,務實已成為臺灣別無選擇的出路!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