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中華民族又一次大融合的歷史巨輪轟然前進

2006年04月17日 13:31:00  來源:
字號:    

  《澳門日報》今天發表社論説,這是一個開放、融合的年代。冷戰結束了、柏林墻倒了、歐洲聯合起來了……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三度返回中國大陸,與中國共産黨共搭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的平臺,大陸進一步採取促進交流惠及臺胞的15項措施。

  文章寫道,這也是一個顛倒的年代。馬克思的思想深深烙進了他要推翻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制中、法國的靑年變成保守派、社會主義國家運作著市場經濟……臺灣民進黨主席遊錫堃説,沒有“政府”的背書,國共經貿論壇的結論是沒有保障的。民進黨在説:當家作主的不是民眾,而是“政府”。

  這是最好的時代,因為臺灣背靠著這麼大的一塊大陸;這是最壞的時代,因為陳“總統”的眼界容不下這麼大的一塊大陸。

  文章説,胡錦濤在會見連戰時,對兩岸關係發展提出“四點建議”。兩岸民間的交流合作蓬勃發展已經基本形成了互補互利的格局。兩岸同胞的利益己經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快發展的形勢下,兩岸的有識之士對於深化兩岸的經貿合作都有強烈的緊迫感。

  而陳“總統”總以為眼不見為凈,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這股“和風”愈刮愈大,愈刮愈猛。島上的人民餓得慌,叫得響:“望梅生津,阿扁回頭!”阿扁氣到瘋,答到絕:“飲鴆止渴,臺灣休矣!”

  可惜,胡蘿蔔遞到眼前,你還能不讓人吃?陳“總統”和呂“副總統”這邊聲色俱厲,忙著滅火,“陸委會”那邊已是虛晃一槍,言詞閃爍。

  針對大陸公佈“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遊管理辦法”,“陸委會”表示,雖然遲了近四年半,但“政府”仍歡迎。其他“政府部門”也是羞羞答答,半推半就。“金管會”、“經建會”在強調前提條件的同時,均不敢明確拒絕大陸伸過來的橄欖枝。

  民進黨潰不成軍,膽怯後退。強硬路線全面失守,頑固堅持恐遭全軍覆沒。陳水扁曾經以煽動民粹主義為手段,屢次翻盤得逞。而敗選後的連戰,勵精圖治,以“胡連會”為契機,在大陸開闢第二戰場,擱置爭議,經貿先行的戰術屢創奇功,“臺獨”勢力謾罵、焦慮,無計可施。

  綠營陣腳大亂,相互傾軋。“臺聯”黨務座談會十五日強烈抨擊民進黨“政府”向大陸農産品開放,自我矮化,喪失黨的理想。“臺聯”口口聲聲為了農民生計,只怕這次臺南的鄉親未必領情。

  “臺獨”基本敎義派的焦慮恐怕不僅僅在於喪失政壇話語的主導權,更在於喪失政治訴求的聽眾群,他們已不知在為誰而戰,為何而戰,言詞激烈卻又詞不達意,強拉硬扯。當年號稱街頭演講家的民進黨精英們怎會墮落到這般田地?

  8年來,這批精英們盲目阻擋人民利益而無任何正面的作為。巧言令色難長久,這次論壇所展現的成果,凸顯了他們的無知與無能——再多的口水也抵不過真金白銀。

  從“小三通”直航到金融服務登陸,從農民漁民到莘莘學子再到銀行家,島內各階層、各行業都在躍躍欲試。前面就是商機,前面就是希望,前面就是滾滾的財源。不用再唱政治高調,也不用亂扣“賣臺帽子”,事情該是怎樣,就是怎樣。這不是北京或民進黨“政府”任何一方的主觀意志所能決定或改變的。

  不管陳“總統”“終統”也罷,推動“新憲”也罷,再瞎編一套“四不一沒有”也罷,北京方面始終巋然不動,穩若泰山。這種高度的自信與靈活性在於,中共僅憑目測,便可把握歷史奔涌的方向,而他的對手卻拒絕看,拒絕相信;他的對手顯得如此可憐,甚至已無法站在同一個舞臺上較量了。

  文章最後指出,“獨”則死,合則興。世上沒有不變的意識形態,只有為民眾謀福祉才是不可易改的目標。求同存異,謀求發展,文化融合,大中華經濟圈已在兩岸四地隱然成型。不用再為“一國兩制”或“兩岸一中”之類的字眼大費周章了。

  中華民族又一次大融合的歷史巨輪已轟然前進。馬英九説:這是大勢所趨。至於遮羞布,還是留給那位只想獨霸山頭、不願面對現實的“總統”吧。 (海航)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