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有關部門近日宣佈,對在大陸高校和科研院所就讀的臺灣學生與大陸學生同等收費。這是大陸繼贈送臺灣同胞一對熊貓、對臺灣水果實施零關稅、減化臺灣同胞簽證手續之後的又一優惠政策。臺灣有關方面對此的回應是:拉攏臺灣學生是大陸“統戰”工作的一部分。
今年4月以來,大陸方面如上所述相繼推出了不少使臺灣同胞受益的政策。幾乎每一次,臺灣當局的回應中都少不了“統戰”二字,水果“統戰”農民,學費“統戰”學生……某種角度來説,此話説得不錯,這的確是對抗“臺獨”的一種“統戰”。但此“統戰”非彼“統戰”。臺灣某些人口中的“統戰”,是虛假的善意,先給胡蘿蔔,背後藏大棒。而由“統一戰線”簡稱而來的“統戰”,真正的含意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它不但是共産黨人的三大法寶之一,而且在60多年前的抗日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若沒有舉國上下團結起來建立抗日統一戰線,中國人民就不會取得那場可歌可泣的偉大勝利。
有陰謀的“善意”一定是有限和短暫的。縱觀二十多年來大陸的對臺政策,各個時期在內容和細節上確有調整,但是核心思想從未改變——促進民眾往來,化解數十年隔閡,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始終是大陸的一貫主張。以最近的幾項優惠政策為例,內容更具體,更有針對性,針對臺灣同胞生活所需;方式更靈活、更主動,吸取以往教訓——1979年就提出“三通”的呼籲,千呼萬喚二十幾年,兩岸直航仍然難産,不再坐等臺灣當局的協商配合,單方面公佈政策,由民間業者協商、定規、操作,腳踏實地為臺灣同胞做實事。這種一而貫之、與時俱進的“統戰”,比之於臺灣某些領導人一日三變的風格,哪一種善意更持久更真實呢?
當然,“統戰”是有針對性的,它團結的是朋友,對抗的是敵人,自然有人讚美它,也有人詆毀它。以最近的幾次“統戰”為例,曾經,在某些別有用心的描述下,中國大陸呈現在臺灣民眾面前的形像是:野蠻、不顧臺灣人民死活……這些描述掩蓋了很多真相,臺灣每年鉅額的貿易順差來自大陸,大陸從未採取任何經濟威脅或制裁,默許這種地區間貿易的不均衡,在全球也是少見的,臺灣一位教授曾感性的説:“如果不是一家人,誰會這麼做?”最近的幾項政策更是生動的例證,對臺灣水果實施零關稅,本來要在雙方協商之後才能推行,但是大陸方面考慮季節不等人,尤其對農業來説,錯過一季就是錯過一年,因此,7月底便單方面宣佈正式實施。體恤臺灣農民、關懷臺灣學子,這些事實與那些面目猙獰的描述截然不同。如果在民眾心目中,大陸並不可怕,甚至還有幾分可親,“臺獨”豈不少了一個著力點?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人一定要污名“統戰”。
當年抗日戰爭的統一戰線,是在挽救中國、挽救中華民族的旗幟之下,全國人民團結在一起,今天,針對“臺獨”的統一戰線,它的旗幟是增進交流、化解隔閡、和平統一,讓臺灣民眾受益、讓兩岸雙贏,這樣的“統戰”可怕嗎?(木鳴 )
來源:人民網;編輯:季水
[責任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