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女作家之死背後折射的嗜血獵巫消費

2017年05月05日 08: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一名女作家自殺身亡,據報道,原因緣于中學時代遭補習班教師性侵的心理陰影。臺當局“衛生福利部”曾發佈新聞稿呼籲社會大眾重視性侵害被害人的心理創傷與身分隱私保護議題.

  對此,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5日發表透視集文章指出,一位女作家的死,令人意外地,再一次暴露臺灣媒體、政客嗜血的潛意識及劣根性。聞腥而至的媒體、教改團體,乃至百無聊賴的政客們,鋪天蓋地的“獵巫”過程,毫無憐憫或忌憚地,公開譭謗任何在圈子裏稍有點名氣的所謂“狼師”,全然無視于其間可能的違法疑慮。

  根據島內“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十三條,雖要求媒體、網路或任何人不得報導或揭露性侵案被害者之姓名及資訊。但島內這般嗜血、獵巫的表現,實際顯露的,是握有傳播權力的各種角色,彷彿都已迷失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叢林,包括如何讓書賣翻、搶奪節目收視率,甚至只為讓政客增加曝光率,無情地消費已逝的受害者。

  如此缺乏嚴肅性的公眾討論,自然是凸顯著近2、30年,臺灣島內在利益挂帥、政黨惡鬥、名嘴橫行,加上網路普及等各種亂象氾濫之後,視聽大眾早已麻痹于“破窗理論”中的投石亂砸,以及“汽球試放”下的真假莫辨,使得許多言語,在各式商業或政治場合,被包裝以“來賓評論”或“選舉言語”的輕浮外衣,最終造成專業知識的邊緣化,以及沒人需要負責任的無政府狀態。

  這實際就是“反智”,書商、媒體、借機醜化教師補習業的教改團體,還有忙不迭地來插花的政客們,都是共犯。大家用揪團方式,刻意要形成“三人成虎”的效應,以求確保“獵巫”行動能夠懸疑,達到刺激大量消費的短期作用。至於言論紀律和責任等等理性議題,想當然爾,已灰飛煙滅于彈指笑談之間!

  臺灣《聯合報》5日也發表社論指出,女作家的個人遭遇是個令人不忍卒睹的事件,它也揭示了臺灣社會不可告人的難堪風景。包括林家父母何以遲遲未就此案訴諸法律,傳統社會諱疾忌醫的風氣如何作祟,年輕女性面對自己生命中的不堪而難以負荷等,在在是值得人們反省及討論的事。遺憾的是,遇到顢頇的官僚,本末倒置的處理,卻扼殺了社會的嚴肅討論,反而任由肉搜、放話、謠言在網路上流竄,浪費了這個值得社會深度反省的機會。

  在臺當局“衛福部”要求外界噤聲之際,卻有議員和“立委”先後跳出來指名道姓向“狼師”叫陣,稱要讓對方身敗名裂;但其操作,卻把議題導向臺當局標案涉弊。這種作法,或許是要加深外界對“狼師”的惡感,結果卻模糊了事件焦點,使原本應受關注的性侵問題轉為政商關係。與此同時,則有“立委”在“立法院”提案修法,要求補習班教師須改採“實名制”,否則即應予重罰。這些作法,其實都使得事件一再失焦,而模糊了性侵犯罪問題之本質,無助於社會大眾的再教育與再反省。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