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當心食品安全 臺灣要將塑化劑改為無毒了!

2017年04月21日 17:4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在最近臺灣年金改革的大亂鬥中,臺當局“環保署”悄悄地把包含塑化劑等第4類毒性化學物質的名稱“去毒化”,以後要改稱“關注化學物質”。臺灣《中國時報》21日發表評論説,這個舉動引發民眾不解與恐慌,就像“衛福部”在3月突然宣佈將部分蔬果的農殘留容許量,大幅放寬甚至達歐盟標準的千倍以上一樣,外界實在難以理解,蔡當局到底在想什麼?

  臺當局“環保署”解釋,因為有些毒性化學物質的數據不足,不確定是否真會對環境或人體造成危害,所以將名稱裏的“毒性”字眼去除。“環保署”還強調,改稱“關注化學物質”後,管理的強度不會改變,而且會引發食安問題的9種塑化劑,改列為第1類或第2類毒化物列管,不會改列關注化學物質類別。

  “環保署”還真體貼!問題是,與健康、安全有關的規定和標準,只怕不夠嚴格,哪有主管機關害怕民眾會“太小心”的呢?“環保署”對改名的解釋根本不合常理。而毒性物質的名稱除了便於管理外,還有重要的“識別”與“提醒”功能,當業界或是民眾看到“毒性物質”這樣的名稱時,自然而然會提高警覺,不去使用或是避免購買。改成“關注化學物質”這麼拗口的名字後,就算臺當局自稱會用一樣的標準管理,但民間有幾個人搞得清楚?

  更何況,不只食品會有含塑化劑的問題,生活用品、兒童玩具、食器等都可能有,對人體也會造成傷害,難道臺當局“環保署”認為只要食品裏的塑化劑不改名就沒有問題嗎?以臺當局鬆散的管理能力,以前叫毒性物質時,塑化劑就已無孔不入,改成關注化學物質後,只怕連主管機都懶得關注了,臺當局“環保署”説管理強度不變,誰相信?

  農藥殘留容許量放寬、塑化劑不再叫毒性物質,臺灣社會越來越毒,大家自求多福。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