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管制漏洞大 臺媒反對放寬進口核區食品

2016年12月16日 08: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連日來臺灣一再爆出查獲來自於日本核災區的醬料包、火鍋湯底等食品,而且販售這些食品的通路遍及某日係餐廳、百貨公司、大賣場,儘管業者接受消費者退換貨,但已經有消費者吃下肚,臺當局“食藥署”更擔心還有其他日本輸臺食品的調理包也可能來自福島與周邊縣。臺灣《中華日報》16日社論指出:坦白説,臺當局對於進口食品的管制漏洞百齣,在這種情況下,貿然放寬日本核災區食品,只會讓民眾更加恐慌。

  日本發生“311”大地震之後,世界諸多國家和地區都對日本核災區食品實施進口管制。以管制標準相對寬鬆的歐盟而言,雖未禁止進口,但須附輻射檢測證明、進口時抽樣檢查。大陸管除了全面禁止福島縣食品外,福島周邊4縣群馬、櫪木、茨城、千葉,甚至埼玉、宮城、東京、新瀉、長野5個區域的産品都在全面禁止之列,其他地區則須附輻射檢測證明與産地證明。

  臺灣的嚴格程度較大陸稍低,全面禁止範圍包括福島、群馬、櫪木、茨城、千葉5縣,其他區域則要求輻射檢測證明與産地證明。在如此嚴格的管制標準之下,來自於全面禁止之列的産品竟然還能出現在臺灣市面,讓人為臺灣民眾的健康捏把冷汗。

  日本核災區食品在臺灣闖關成功的原因,其中之一是産品標示不實。例如,去年某日係醬油進口時,中文標示産地是北海道,但撕下中文標示之後,日文標示的産地卻是千葉縣。當時,臺當局“食藥署”懷疑是否涉及臺日雙方不肖業者勾結。此外,近日查獲某大賣場販售的日係火鍋湯底,産地證明及外包裝都寫明為島根縣,但經查卻是福島的産品。可見,不肖商人一再使用標示不實的方式進口日本核災區食品,而臺當局只能事後查獲,並無法事先攔截。

  其次,近日查獲的核災區醬料包,是附在食品的包裝內,而國際間對於加工食品的産地,都以最終成品的標示作為認定依據,並沒有國家要求標示內附醬料包之産地,這無疑地也增加了核災區食品挾帶進口的風險。儘管臺當局“食藥署”表示,即日起邊境將針對日本食品逐一拆解稽查、確認産地,並強化小包裝醬料包輻射檢驗,但食安專家卻懷疑臺當局是否具有足夠的人力和檢驗能量。

  專家擔憂臺當局邊境檢查人力不足,並非杞人憂天之談。據數位“立委”在質詢或其他公開場合指出,目前臺當局“食藥署”配置在邊境檢查的人力僅69人,食品檢驗率只有8%。在此情況下,“食藥署”的邊境檢查能量當然令人擔憂。

  目前尚且如此,按照臺當局“衛福部”的規劃,第一階段放寬日本食品進口的項目,包括福島周邊四縣除飲用水、嬰幼兒奶粉、茶類、野生水産品、野生動植物及其産製品、日本國內也限制流通的産品之外的其他食品。以目前臺當局“食藥署”人力已然不足的情況下,一旦放寬福島周邊四縣食品進口,“食藥署”勢必更將無法完全盡到把關責任。

  蔡英文在去年10月競選期間公佈的食安政策,強調“讓人民坐在餐桌前的時候,可以免於恐懼”,“讓人民免於恐懼,只是最低的標準”,這番信誓旦旦的談話至今仍讓人印象深刻。面對日本核災區食品屢禁不絕,臺灣民眾心中所想要的“最低標準”已然難以落實,更何況放寬福島周邊4縣食品進口?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