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大陸電影獲金馬獎 島內輿論為何陣陣漣漪?

2016年12月08日 13: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最近在臺北舉行的第53屆臺灣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大陸電影囊括影帝、影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四大“含金量”最高的大獎。但臺灣電影在22個獎項中只獲得5個獎,除了最佳男配角,其他都是技術類獎項,被形容為“大潰敗”。香港《大公報》7日發表評論説,大陸電影橫掃金馬獎,在島內輿論掀起陣陣漣漪。有人憤憤不平,認為金馬獎是臺灣主辦,卻讓大陸電影出風頭。

  評論認為,這種言論未免偏狹。在兩岸,金馬獎作為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項之所以一直備受兩岸電影界稱頌,正因為其公正性、包容性和專業性,不因地域、不因分歧、不因意識形態而影響評審,臺灣輿論應為此而感到自豪。

  評論指出,回顧上世紀60至80年代,金馬獎基本是港、臺電影的天下。大陸于8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製作的影片開始進軍世界、初露鋒芒,在戛納、柏林、威尼斯等國際三大電影節屢有斬獲。直至90年代中期,大陸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奪得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開創大陸電影獲金馬獎的先河。這些年大陸電影也在金馬獎有出色的表現,例如,2009年奪得包括最佳男、女主角等9個獎項;2010年影片《神探亨特張》一舉拿下最佳劇情片等3個大獎;2014年《推拿》更獲得最佳劇情片等6個獎項,傲視群雄。

  評論説,大陸電影在金馬獎屢創佳績,這兩年臺灣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竟叫囂“廢掉金馬獎”。但今年金馬獎仍把多個獎項頒給大陸電影,可見金馬獎並未因島內一些人狹隘和短淺的地方保護主義而失去寶貴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尤其當下兩岸關係因蔡英文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而陷入僵局,民進黨亦加快“去中國化”的腳步,金馬獎作為兩岸電影交流的重要平臺,使兩岸電影人同臺切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確實難能可貴。

  評論直言,勝敗乃兵家常事。綜觀歷屆金馬獎,有時是臺灣電影獨領風騷,有時是香港電影一枝獨秀,有時是大陸電影橫掃千軍。去年臺灣知名導演侯孝賢執導的《刺客聶隱娘》便獲得最佳導演、最佳劇情片等5個大獎。此外,不少在國際影壇大放異彩的中國電影都是兩岸三地電影人合作的成果,例如《臥虎藏龍》、《十面埋伏》、《非誠勿擾》、《一代宗師》等。尤其2010年兩岸簽署ECFA後,大陸取消了臺灣電影的配額限制,為臺灣電影進入大陸市場,以及兩岸合拍電影開闢了道路。臺灣電影業比大陸起步早,擁有不少資深、優秀的電影人才,而大陸資金充沛、市場廣闊,兩岸電影人合作必能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讓中國電影在國際舞臺再放異彩。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