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平撫“厭臺”情緒吧

2016年09月18日 08:0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本週,臺灣旅遊業者上街“求生存、有工作、能溫飽”,抗議臺灣當局破壞兩岸關係基礎,致使大陸游客驟減,臺灣旅遊業陷入危機。對此,臺灣《旺報》發表社評指出,陸客赴臺人數持續滑坡,要看到其背後的民意危機。蔡英文當局要直面大陸游客對臺灣觀感下降的事實,採取有效措施爭取大陸民心,平撫大陸民意中的厭臺情緒。社評摘發如下:

  陸客赴臺人數持續滑坡,恐怕不僅是用官方限制就可以解釋的,背後可能是更深層次的民意危機。

  據統計,今年7月陸客赴臺人數較去年同期衰退15%,為歷年最大降幅。對此,“政務委員”張景森以“水龍頭不是我們關的”暗示,蔡英文表示,大陸與臺灣都要思考旅遊的結構性問題,應增加自由行而減少旅行團,要結合民間資源到大陸推廣臺灣旅遊。這些都是從政治層面出發,卻陷入技術層面的細枝末節。

  其實,真正要注意的是大陸民間的態度。從網際網路上看,大陸對臺民意今年起出現變化,民進黨執政後,大陸民意對臺灣的好感度呈現滑坡趨勢。從網路民意看,大部都支援不要去臺灣旅行,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受桃園火燒車事件影響,網友認為赴臺觀光不安全;二是認為除臺灣之外還有很多旅遊地可選擇。這幾年臺灣觀光業給陸客的觀感欠佳是事實,7月桃園火燒車事件更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臺灣當局危機處理的荒腔走板引爆大陸民間反感。讓人感覺到臺灣不重視大陸民眾的基本人權,輕忽大陸游客的安全需求,這種印象很可能將超越“統獨”和意識形態的紛爭,成為大陸民眾對臺灣敵意的最大根源。

  從這個角度看,陸客來臺人數持續滑坡,恐怕不僅是用官方限流就可以解釋的,背後可能是更深層次的民意危機。如果臺灣當局不追究法律與行政責任,給火燒車受難家屬一個交代並賠償,民意危機可能擴大。

  至於蔡英文口中的結構性問題,也在於陸客旅遊取向。陸客旅行足跡已遍及世界,臺灣遊之所以旅行團較多,與年齡結構有關。大陸的中老年遊客有日月潭、阿里山的情結,較多成團出行;而青年旅行目的地廣泛,對臺灣並沒有特別的情結,自由行規模自然不及旅行團。大陸游客的旅行方式正在改變,這種“民意”是剛性的,但好像臺灣官方毫無察覺。應對的方案不是改善臺灣旅遊環境,營造對陸客的友善氛圍,而是煞有其事地宣示要加強對大陸的旅遊宣傳。殊不知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大陸民意的厭臺情緒,如果對大陸民眾的核心關切完全沒有響應,我們不得不懷疑這樣的宣傳會否産生效果。

  從市場行銷的角度來看,要吸引特定客群,就必須針對這一客群的需求來量身打造産品。但臺灣當局顯然沒有這樣做,提出的方案只不過是向憤怒的臺灣旅遊業者做個交代,表明自己已經盡力爭取陸客。換句話説,蔡英文仍然還是從維護內部穩定的角度來處理此事,安撫旅遊業者的情緒。但這種做法顯然是掩耳盜鈴,陸客不來,旅遊業者賺不到錢,問題豈能根本解決?蔡英文若真有心吸引陸客來臺觀光旅遊,就應該直面大陸民眾對臺灣好感下降的事實,採取有效措施爭取大陸民心,平撫大陸民意的厭臺情緒!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