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港鐵票價為何只增不減?

2016年03月31日 08:1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香港特區政府近日公佈去年12月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連同早前公佈的去年12月通脹率,港鐵根據票價調整機制,得出今年票價增幅為2.7%,這已是港鐵連續第7年加價。根據當前港鐵平均每程車費7.5元(港幣,下同)左右計算,加價後平均每程約加0.2元,新票價預計於今年6月實施。對此,香港市民紛紛表示不滿,稱票價調整機制“只加不減”,港鐵年年大賺應回饋更多給市民,而非延誤故障頻繁卻一直加價。

  特區政府與港鐵厘定的“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方程式,是根據上一年12月通脹率的一半,加上同期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的一半,再減去生産力因素數值0.6%得出。雖然港鐵上次對票價機制進行檢討時,曾引入負擔能力上限,即票價增幅不能高於去年第4季度家庭月收入中位數。但因有關中位數的幅度為3.3%,未對此次2.7%的票價增幅構成影響。

  每日接載550萬人次乘客的港鐵,去年約有130億元盈利,撥入今年“即日第二程九折優惠”的金額卻僅有1.87億元,比上年的2.2億元少,優惠期預計縮短至不足5個月。再加上港鐵6月起加價後,預計每年票務將多賺4億元。高收益下回饋不足,令不少民眾大為不滿。

  港鐵行政總裁梁國權回應稱,港鐵營運成本持續上升,幅度高於票價調整幅度。單是去年,港鐵已投放超過70億元提升、更新及維修鐵路資産和基建設施。而票務收入是港鐵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自“兩鐵合併”(兩鐵指香港地鐵與九廣鐵路)以來,港鐵票價每年平均升幅均低於香港每年平均通脹及薪金指數升幅,票價也一直維持在合理水準。

  特區政府發言人稱,政府會繼續敦促港鐵檢討現有車費推廣計劃,在顧及公司所須維持財政穩健原則下,推出合適車費優惠計劃及投放更多資源提升鐵路服務設施,以緩解票價增加給乘客帶來的負擔,並維持港鐵服務水準。

  港鐵票價“可加可減機制”的制定始於2007年“兩鐵合併”,票價凍結2年至2010年起正式運作,每5年檢討一次。現行機制于2013年第一次檢討後沿用,其中引進以家庭月收入中位數按年變動“封頂”的限制。另有港鐵“利潤分享機制”與“服務表現安排”,港鐵每年撥出一定比例的基本業務利潤,連同上一年延誤31分鐘以上事故罰款,作為來年票價優惠。

  該機制的推出意在提高票價調整透明度,但4年來按機制方程式得出的整體增幅,從未觸及家庭月入中位數按年升幅上限,令人質疑“封頂”形同虛設。另有分析稱運輸業工資也會受通脹推高,使方程式得出正數的概率較高,“可加可減”因而被諷刺為“有加無減”。香港《大公報》社評指出,導致“七年七加”和“有加沒減”的機制,肯定存在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否則是難以向市民交代的。(俞曉)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