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天災人禍蒙陰影 為中華民族明天祈福

2016年02月18日 08:1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節讀詩有感——若是用詩詞給外國人“科普”中國春節,用宋代詩人王安石的這首《元日》最好,二十八個字便勾勒出中國春節的熱鬧喜慶與源遠流長。當然,中文水準高、多愁善感的外國朋友,也可以品一品“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的孤寂與蒼涼。

  對中國人來説,在爆竹聲中漸行漸遠的猴年春節,就是這樣悲欣交集、五味雜陳。2月6日,小年夜,臺灣南部遭遇6.7級地震,遇難人數過百人,臺灣大部分民眾的生活雖未受影響,但這個春節無疑瀰漫著憂傷。2月9日大年初二淩晨,香港旺角發生暴亂事件,“法治之都”發生如此目無法紀的行為,嚴重影響香港形象,破壞新春佳節的祥和氣氛。

  天災、人禍,讓佳節蒙上陰影,然而年還是要過。賀歲的鞭炮此起彼伏,祭祖的香燭青煙嫋嫋,現實的虛擬的紅包線上線下飛舞。過年——始終是中華兒女心中厚重的情結;春節——永遠是中華民族喜慶團圓的符號。為了讓臺灣同胞充分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年味兒”,河南省旅遊局精心組織策劃了“兩岸一家親,河南過大年”活動,臺灣遊客可以通過自願報名的方式,走進鄭州市民家中,體驗春節“回家的感覺”。大年初一,來自臺灣的許嘉裕一家三口和鄭州的汪大眾一家九口團聚到了一起,在歡聲笑語中包餃子、吃年飯……與此同時,臺北的龍山寺有大陸同胞在“拜拜”,香港維園年宵市場、澳門大三巴牌坊,內地民眾流連忘返——新春佳節之際,走出家門,體驗不同地域的中華春節文化,也算是新年俗的一種,相當於走親戚,只是走得遠了點。還有走得更遠的——走出國門,會驚喜地發現,“中國年”在全球越來越“紅”越來越“火”,中華春節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曾經漂泊,更渴望團圓;曾經離亂,更嚮往祥和。春節文化蘊含的強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華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那些千年傳承的老規矩,那些聯想豐富的“好意頭”,承載著我們對故園的眷戀、對親人的思念、對未來的憧憬,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最佳寫照,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最佳例證。

  這些年,人們感嘆王安石筆下的過年風俗沒剩多少了,年味越來越淡了,但有一項年俗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中長盛不衰——到廟裏“拜拜”,搶頭香、祈福。在象徵團圓、祥和與希望的春節期間,在告別過去、面向未來的特殊時刻,人們許下心願,希望未來風調雨順,無病無災。也許願望與現實總有距離,但事在人為。新春伊始,讓我們為明天祈福,期許新的一年民生安泰、政通人和,遠離天災人禍、少些戾氣暴力。(王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