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哀嘆一隻抹香鯨的死亡

2015年10月26日 08:5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新生報》26日社論指出:最近臺灣死了一隻抹香鯨,經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解剖,赫然發現抹香鯨胃部有大量漁網、塑膠袋,腰部靠尾部瘀血,導致不能游泳,被評估是這只龐然大物的致死原因。

  這只巨型抹香鯨長約15米、重達23噸,15日擱淺在嘉義縣東石近海,尾巴已受傷不能游泳;18日則陳屍在八掌溪出海口沙洲。經解剖後,發現它的胃部塞滿了大大小小的漁網和塑膠袋,“足足有一個怪手車鬥般大小”。成大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平指出,胃部滿布大量垃圾,即使並非直接致死原因,但長時間無法正常進食,體力嚴重消耗,造成抹香鯨身體瘦小、皮薄,根本活不了。

  報紙的標題這樣寫著:“都是人類惹的禍”。的確,若無人類造成海洋污染,漁網和塑膠袋怎麼會進入抹香鯨的胃!這些人類製造出來的器具,應該和海洋生物相隔離的,竟然大量的被鯨魚吃下肚,終究還是要歸咎到人類不知做好環境保護所致。

  隨著塑膠愈來愈廣泛使用,海洋污染愈來愈嚴重。塑膠粒被稱為“美人魚的眼淚”,直徑約在5毫米左右,是海洋廢棄物的主要組成部分,看起來像似動物魚卵,常常讓魚類誤食。塑膠垃圾更是已經遍佈地球每一個海洋,估計每年大約有10萬頭海龜及海洋哺乳類動物,以及一百萬頭海洋物生物因此受害。塑膠袋如果被海洋生物吞下,其結果是阻塞其消化道,並使饑餓動物誤以為胃已填飽,最後勢必導致死亡。

  海洋廢棄物不僅為動物誤食,也形成海洋垃圾袋,帶給人類生存環境週而复始的威脅和浩劫。廢棄物一旦捲進環流中心內,便會困在一個區域內,或被風吹,或依循海洋流動的方向,漂流在大洋環境最弱的地方。其中著名的有太平洋垃圾帶、北大西洋垃圾帶和印度洋垃圾帶,前者面積約美國德克薩斯州兩倍大小,包含超過300萬噸塑膠。而位於環流中的群島或島嶼,經常會有大量垃圾飄上岸邊,例如中途島與夏威夷,其海岸清理巡邏隊便感壓力巨大。

  其實,海洋污染不僅盡如上述,較重大的條目還有石油污染、有機物污染、重金屬污染、放射性污染等,這些都是人類生存的潛在威脅。由此來看,人類實是抹殺自己和地球生物環境生機的主兇,從一隻抹香鯨的死亡,更可看到“物傷其類”的道理!誰能否認:“這次是抹香鯨,難保下一次不就是我們人類”。

  成大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平在解剖抹香鯨後痛心指出:“這次是看到垃圾有史以來最多的一次”,這真是極其嚴肅的警語啊!套句佛家用語,人類應該“放下屠刀”、立即“回頭是岸”,深刻反思檢討,並立即改變過往的生活習慣。

  “愛護地球”不能僅是口頭語,任何立即行動和舉手之勞,均能對我們生存環境有所裨益,尚能嘉惠後代子孫。關鍵就在於“做不做”,像是不隨手丟垃圾的,即是“利人利己”和“福蔭未來和子孫”的具體行為。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