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粉塵爆炸啟示安全科普重要性

2015年06月29日 10:20:0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對於公共安全,亡羊補牢,總是已經太晚。如果説安全是最重要的公共産品,那麼發現漏洞,及時堵塞、及時科普,才是更合理也更有效率的生産方式。

  即便沒有去過,應該也會在各種媒體上見過這樣的場景:震耳的音樂與炫目的燈光中,年輕人揮舞手臂、扭動身體,進入忘我的境界。狹小的空間、擁擠的人群、熱烈的氣氛,這些讓置身其中者沉醉,卻也讓旁觀者有些擔心:萬一發生危險怎麼辦?

  6月27日晚,一起類似場合的安全事件,在海峽對岸發生。臺灣新北市八仙水上樂園在舉辦“彩虹派對”時疑似發生粉塵爆炸,已造成524人受傷。現場拍攝的視頻顯示,人群狂歡之時,舞臺噴發出大量粉末,爆炸瞬間發生,濃煙與火舌吞噬全場,強勁的鼓點變成驚聲尖叫,很是慘烈。

  事發之後,唯願傷者身體與心靈的創傷,都能儘快癒合。驚心動魄之餘,這起事件也把“粉塵爆炸”這個名詞帶入公眾視野。其實,近年來,粉塵爆炸已經頻頻發生。去年8月,江蘇昆山中榮公司造成百餘人死亡的事故,就是粉塵爆炸。在工業化歷史上,從美國到日本,都曾有過粉塵爆炸的高發期。

  然而,在娛樂場合發生的粉塵爆炸,更讓很多人驚覺,公共安全的威脅,無處不在,有些甚至超出了普通人的知識與經驗範疇。有媒體提示,近些年來人氣越來越高的彩色跑,即便使用的是純植物澱粉,也是最容易引起爆炸的粉塵之一。而在購物網站上,類似粉末大量在售。如果缺少相關知識,在不當的場地使用、缺少必要的安全保障,沒有發生意外可能只是運氣。

  “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這樣一起安全事件,讓人回想起曾經歷過的類似場景,真是難免後怕與冷汗。這提示社會管理者:公共安全,需要更多科普。前不久,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討論公共安全問題時,習近平要求,要把公共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體系。這其中,就必然會包括科普的內容。

  我們的社會充滿活力,一個表現就是新事物會不斷出現,帶來新體驗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新的風險。比如,驢友越來越多,被困荒野的新聞屢見報端;比如,建築工地越來越多,困于在建建築的事時有發生;再比如,公共交通工具起火,如何才能更好逃生,很多人可能也沒有太多概念。

  對於公共安全,亡羊補牢,總是已經太晚。如果説安全是最重要的公共産品,那麼發現漏洞,及時堵塞、及時科普,才是更合理也更有效率的生産方式。前兩年,有衛視頻道曾推出過情景式的公共安全節目,可説是有益嘗試。而在很多電影院,影片開始之前播放的安全短片,也是一種到達率很高的科普——那不過是兩條商業廣告的時間。

  凡有新事物出現,多問一問“安全”問題,多繃一根安全的弦,總是沒有錯的。對於個人,這是一種自我保護;而對於社會管理者,這更是一種責任。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