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老蔣遺物?“黃金傳説”兩岸騙不完

2015年06月19日 10:1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近日,臺北士林地方法院判決一起“黃金”詐騙案,令人驚訝地揭出“搬老蔣(蔣介石)黃金”的騙術又出江湖。“黃金傳説”的情節大同小異,一般都是稱蔣介石在海外存有鉅額財富,領取的憑證被發現,只要籌到手續費就能去搬“老蔣黃金”,這個騙術在海峽兩岸都曾被戳破,沒想到又重出江湖。

  被騙200多萬

  據受騙者沈姓商人指控,劉姓男子2012年稱自己持有迪拜國民銀行黃金存單,這批黃金是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怕黃金落入日本人之手而交付東南亞盟友保存,現存單在一名菲律賓人手中。只要沈先期墊付7萬美元手續費,便可分享這批黃金。劉姓男子還出示與別人簽的“搬黃金”合約書,上面寫明領不到黃金就退錢。沈姓商人付了210萬元(新台幣,下同),等了一個多月沒有消息,找劉姓男子催問,劉姓男子又稱必須在菲律賓和香港開設賬戶後,才能將黃金變現匯回臺灣,再請沈姓商人支付了9萬元機票費。

  沈姓商人懷疑自己可能受騙後報案,可笑的是劉姓男子到案後堅稱手中的存單是真的,已到迪拜鑒定過。他稱菲律賓的馬科斯和印尼的蘇哈托都曾是陸軍軍官學校學生,蔣氏夫婦才托他們保管黃金。辦案法官直斥“天方夜譚”,判劉姓男子犯欺詐和偽造文書罪。

  尋寶型騙術

  這類詐騙案屬尋寶型騙術,一般都是先根據歷史或國際局勢編一個故事,比如“國民黨埋藏的秘寶”、“蔣中正運出大陸的黃金”、“孫中山建國基金”等,令人覺得有脈絡可尋又難以查證;然後再介紹受害人認識“大人物”,比如將軍、外國政要等;再出具境外的銀行證明、存單等憑證;最後施加“投資要快,沒時間猶豫”的壓力。如果心有貪念,容易在這連串誘餌中上鉤。

  大概是因為有些人受騙後覺得丟臉,選擇吃個啞巴虧,所以“黃金傳説”騙術屢屢得手。2000年臺灣曾破獲“梅花家業”詐騙案,騙子自稱是蔣氏夫婦的經濟密使,知道一個秘密,即湊齊7張面額1000萬美元的公債券就可向美方要求兌現,他現在已有6張,要受害人出錢買下第7張。2010年,臺灣有人自稱是“孫中山建國基金”管理人,要林姓商人付2億元激活賬戶,結果林姓商人被騙。辦案警方也表示困惑,“梅花家業”和“建國基金”的騙子都只是小學畢業,受騙者卻都曾留學國外,卻被騙得暈頭轉向,血本無歸。

  騙子瞄準大陸

  “黃金傳説”騙術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臺灣出現,騙個沒完,臺灣警方分析,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親友牽線。雖然故事荒誕,但經由熟人特別是親友渲染,容易令人動心。警方提醒即使消息來自親友,涉及錢財也要小心,“謹慎、查證、別貪”是保財三要訣。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的騙術在失靈後往往會被搬到大陸。大陸也有過“梅花協會”的故事,“協會”稱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前,在全國100多個秘密地點埋藏了大批寶物,誰出錢就可以參與挖寶獲得高額回報,結果數千人受騙。而“你中獎了”、“你的電話欠費”、“你兒子出車禍了”等騙術也都是從臺灣“首發”。

  近日,臺灣警方又破獲一個電信詐騙集團,為首者才19歲,一年騙了4000多萬,因為在網上炫富而露了馬腳。臺式騙術五花八門,除了中獎型、綁架型、募捐型,還有退稅型,即告知有一筆退稅可用於消費,讓受害者到取款機上操作,以複雜程式令人將自己的錢轉出;還有金光黨型,即用假鈔或假首飾詐取錢財;還有明火執仗型,即先非法監聽他人隱私,再以此收“封口費”。

  現在,兩岸有共同打擊犯罪的司法互助協議,但老百姓提高警覺,識破騙術,才能防患于未然。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