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聶隱娘》算不算“惜敗”?

2015年05月26日 09:16: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戛納電影節將最佳影片金棕櫚獎頒給雅克歐迪亞《流浪的迪潘》,讓許多人感慨“侯孝賢的《聶隱娘》真遺憾”。這屆入圍名單中,拉斯洛傑萊斯的《索爾之子》,保羅索倫蒂諾的《年輕氣盛》,《聶隱娘》都被認為是衝擊金棕櫚的大熱之選。

  戛納有“嫡系”傳統

  對於侯孝賢來説,七次入圍戛納是絕對的實力,但拿不拿金棕櫚,更多是運氣。

  侯孝賢的“一步之遙”看似可惜,實不意外,戛納的口味年年在那擺著,保守的時候大大方方給紀實性風格的作品,包括達內兄弟、克裏斯蒂安蒙吉、阿布戴柯西胥都是受益者;激進的時候,他們更看重那些劍走偏鋒、傾向自然主義的作者,就像阿彼察邦和河瀨直美。《聶隱娘》則很尷尬,它是古裝,金碧輝煌,桃花源版地寫意,但在歐洲人眼裏,它像一個莊重的costume drama(古裝劇)。

  所以,除非評審團主席是李安,或者山田洋次,否則侯孝賢拿金棕櫚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這個很好理解,如果你參加過國內電影節的選片或評審工作,即便面對國外那些宗教、戰爭題材而感到不明覺厲的時候,也不敢貿然打一個高分。

  那麼雅克歐迪亞的《流浪的迪潘》拿到金棕櫚算是“爆冷”嗎?打出這樣的標題,媒體有點開玩笑了,前任戛納影展主席吉爾雅各布曾經在答記者問時説過:“法國現在最優秀的電影作者,就是雅克歐迪亞和加斯帕諾”。後者正是著名的《不可撤銷》和《遁入虛無》的導演。

  雅克歐迪亞1996年第一次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從2005年的《我心遺忘的節奏》開始,他一直保持著極高的創作水準,《預言者》更在2009年拿下戛納評審團大獎。從戛納發回的評價來看,《流浪的迪潘》和他過往的作品一樣,劇本紮實、懸念出眾,有黑色氣質,又是社會寫實片,聚焦邊緣人群,充滿了人性思考。

  總體而言,雅克歐迪亞還是相對符合戛納的審美,以及評審團專家們的口味,即使他的電影和主席科恩兄弟相比,少一點反諷和黑色幽默,但這沒有任何障礙。24年之前,羅曼波蘭斯基親手把金棕櫚給了風格與自己相近的《巴頓芬克》,24年之後,作為當年寵兒的科恩兄弟又把這個大獎給了氣質和自己作品有所相近的《流浪的迪潘》,時光輪轉,這就是運氣。

  《聶隱娘》雖然錯過了金棕櫚,但它可能會是很多人心中的金棕櫚,這是一種態度、一種目光,對電影純粹的愛以及在種種困難中的自由創造,它的價值也只能在日後的不斷解讀中為人知曉。

  內地導演賈樟柯此行顆粒無收之餘,面臨更大尷尬。賈科長屬於被慣壞了的導演,他在一個營養不良的時期被推上輿論的巔峰,所以當他自身的閱歷、感悟、思索跟不上表達的時候,他的電影就散出一種永遠也消除不了的地攤味兒。 □Robin(影評人)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