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從昆山媽祖廟談兩岸大未來

2015年05月19日 09: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19日社評指出:自去年太陽花學運及國民黨“九合一”選舉潰敗,關心兩岸和平發展大局的有識之士,心頭一種直覺的焦慮愈來愈深沉,擔憂兩岸關係進入關鍵路口,稍有差池,牽動兩岸一家親的“最後一里路”恐功虧一簣。

  大陸對臺政策公開政策層面強調正視“三中一青”,不再談“惠臺”而強調“依法”。臺灣內部的政治氛圍更讓人憂心,特別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立法院長”王金平等大咖紛紛表態棄選2016年“總統大選”,國民黨是否能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繼續執政,國民黨內部也不敢抱持太大希望,大陸更做了民進黨執政的最壞打算。

  臺灣大陸政策是否會在政黨輪替後再度出現翻轉,這是大陸所關心的。儘管大陸幾度劃出紅線,堅持“九二共識”、反“臺獨”是兩岸和平發展基礎,一旦破壞兩岸關係將“地動山搖”,但贏得2016“總統大選”勝算最大的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並未正面回應,蔡英文在兩岸政策論述依舊打模糊仗,這讓大陸內部鷹派聲勢逐漸高漲。

  臺灣是一個多元社會,政治人物想要勝選,不能拂逆希望兩岸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即使短暫的嘩眾取寵,取得政權,一旦民心向背,終將為民眾唾棄,2000年民進黨取得執政,但8年後失去政權,就是最好例證。雖然自國民黨2008年執政以來,全球經濟情勢變化巨大,大陸經濟崛起改變了全球政經版圖。

  反觀臺灣,因為經濟劇變加上陳水扁8年“鎖國”政策,引以自豪的臺灣經濟奇跡,逐漸衰敗,臺灣年輕人陷入22k低薪困境,讓臺灣社會很悶。於是社會開始出現偏激言論,反商、反財團、乃至“反中”,但這樣的偏激言論,畢竟是少數,臺灣經濟根基依然深厚,社會深層也很穩定。假以時日兩岸交流更開闊、兩岸社會關係更綿密,兩岸和平發展紅利能真正惠及廣大民眾,臺灣民眾深刻感受到兩岸一家親,認同大陸崛起不是威脅,“恐中”、“反中”的情緒何來溫床滋生?

  昆山30年來的發展其實是兩岸關係的縮影,對兩岸關係的未來具有啟發性。昆山是臺商投資最密集的地方,已成為兩岸共同家園的縮影。昆山從1990年開始有第一家臺資企業進入,近30年來進駐的臺資企業已多達4、5千家,隨著臺商、臺幹在此打拼,目前昆山有10萬多臺商、臺幹、臺商家眷子女在此生活。

  走在昆山街頭,彰化肉圓、宜蘭蝦、兩岸咖啡、臺灣鹽酥雞等臺灣特色小吃店鱗次櫛比。昆山慧聚寺是臺商為求安心打拼,從鹿港天后宮請來的分尊,在此坐鎮作為心靈的寄託,這些年來,臺商熱心出錢出力,每年廟會讓慧聚寺不僅是臺商的精神家園,大陸民眾也紛紛朝拜,香火鼎盛。

  因應綿密的經濟與文化交流需要,昆山為臺商開出許多惠臺綠色通道,從臺商幼兒園、中小學校到醫院無不移植過來。臺商慢慢在此産生歸屬感、認同感,許多人把家人、事業帶到昆山永續發展,越來越多臺商在這裡有了第二代、第三代,甚至把昆山當成第二個故鄉,也有不少第三代臺商子女認定自己是昆山人。這種文化認同感,才是擁抱最深的歸屬感,也才是習近平希望打造兩岸一家親的共同家園。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