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茶杯風波”暴露臺食安機制仍有漏洞

2015年05月13日 09: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多家知名連鎖茶飲店“英國藍”、“50嵐”紛紛被驗出茶葉殘留農藥超標,是自2011年塑化劑事件後,島內飲料業發生的又一重大食安事件。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表示,臺灣茶葉亦是不少遊客必買的手信,“農藥茶葉”勢必再次影響海外遊客對臺灣食品安全的信心。今年才過了不到5個月,島內的問題食品已是一籮筐:胡椒粉、胃散被摻進工業碳酸鎂,潤餅的餅皮驗出漂白劑,用禽血廢棄物製成鴨血等。看來臺灣食品安全機制仍有不少漏洞,亟需補遺。

  評論摘編如下:

  最近一個月臺灣飲料業“茶杯風波”不斷。多家知名連鎖茶飲店“英國藍”、“50嵐”紛紛被驗出茶葉殘留農藥超標,是自2011年塑化劑事件後,島內飲料業發生的又一重大食安事件。雖然這次出問題的主要是茶葉,但島內近年茶飲店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涌現,各式現點現做的茶飲料已成為臺灣民眾喜愛的消閒飲品,如今被驗出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農藥,震驚全島,輿論譁然。尤其其中一些茶飲店在香港和大陸也開設了分店,臺灣“毒茶事件”也引起兩岸三地高度關注。臺灣茶葉亦是不少遊客必買的手信,“農藥茶葉”勢必再次影響海外遊客對臺灣食品安全的信心。

  臺灣茶葉銷售行之多年,為何近來才頻頻發現茶葉殘留農藥超標?由此再次暴露了島內食品安全機制出現嚴重漏洞。據島內相關部門的檢測報告顯示,有問題的茶葉既有進口茶,也有臺灣本地茶。臺灣茶年産量僅1.7萬噸,遠遠不能滿足島內業界的需求,每年需進口3萬多噸,其中三分之二來自越南。越南當地人工成本低、土地大,茶葉價格較臺灣本地茶便宜近四成,頗受島內飲料業歡迎。而進口越南茶中,85%用於飲料店、超商罐裝茶飲和袋茶等,另15%在臺灣加工成臺式烏龍“特色茶”再外銷。最近“英國藍”被驗出含農藥的多項茶飲原料就是來自越南。

  對於長期大批量從一個地區進口茶葉,但臺灣檢驗部門竟未察覺該地區茶葉有問題,是嚴重的疏忽。這次“英國藍”的茶葉被驗出有農藥,是因為有民眾喝了該店的玫瑰花茶而感到身體不適,有關部門檢驗後才發現問題,於是大規模檢測市面銷售的茶葉及茶飲料,才又發現了更多農藥殘留量超標的茶葉。有島內本地茶農指出,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多年來都沒有針對大型茶商販售的茶葉抽檢農藥,未爆彈一旦觸發,災情恐將難以收拾。有縣市衛生部門表示,因送驗茶樣的成本頗高,一般只是配合“中央”抽檢計劃,並承認以往未針對有混充疑慮的進口源頭茶行抽驗農藥與重金屬含量。

  其實,去年12月島內也發生知名茶商以低價茶冒充高檔茶牟取巨利的案件。當時就有茶行業者透露,有人從島外進口較便宜的茶葉摻進臺灣茶葉中,被製成茶飲料,是業界都知道的公開秘密。可見,“英國藍”炮製茶飲料所用的茶葉含有致癌農藥,並令人奇怪。

  今年才過了不到5個月,島內的問題食品已是一籮筐:胡椒粉、胃散被摻進工業碳酸鎂,潤餅的餅皮驗出漂白劑,用禽血廢棄物製成鴨血等。看來臺灣食品安全機制仍有不少漏洞,亟需補遺。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