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偏激行為傷自身 香港旅遊業慘澹

2015年04月09日 07:3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今年香港的復活節和清明節連在一起,共有5天假。期間港人出遊增多,本來也該是外地人訪港旅遊消費的高峰,來港遊客卻一反常態有所減少,內地旅行團更減少近兩成。

  訪港旅客中,內地人佔八成。內地遊客來少了,香港旅遊業成了重災區。旅遊業是香港的支柱産業之一,遊客減少,對零售業、酒店業、餐飲業等相關行業的衝擊十分明顯。

  4月8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錶示,“反水貨客”違法行為是導致內地及海外訪港旅客人數全線下跌的重要原因。“旅遊天堂”亮紅燈,香港社會也在反思,如何掃除“反水貨客”的陰霾。

  旅遊業數據慘澹

  3月份的數據不樂觀。香港媒體引述入境處的數字顯示,3月訪港旅客按年跌8.7%。香港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表示,3月第一週內地訪港旅遊團日均只有大約180個,而去年同期日均有大約470個團。“香港旅遊業面臨2003年非典以來最差狀況。”

  香港特區政府入境處處長陳國基説,雖然單就一個月的旅客數量變化並不能“蓋棺定論”,但對於香港去年接待6000萬旅客而言,下跌一成已影響很大。“假如少了600萬名旅客,大家可以想像對香港旅遊業、零售業、酒店業及其他行業的影響有多大,對香港整個經濟影響有多大。”

  慘澹的數據,背後是民生的損失。直接受到衝擊的是香港的酒店業。董耀中4月6日表示,香港酒店住房率及房價均出現下跌。零售業也受到衝擊。不少藥房進入了“結業潮”,過去兩個月銅鑼灣大概有10家藥房關了門。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説,清明節餐飲業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下跌約一成半。香港專業導遊總工會主席余莉華指出,不少導遊被“打破飯碗”,有些一個月只接一個團,甚至“無工開”,收入下跌六七成。

  銅鑼灣不再一鋪難求

  香港今年前兩個月的零售業銷售額總和同比下降2%。業內人士估計未來走勢不甚樂觀。香港零售管理協會預計3月零售銷售會下跌5.8%,4月可能更差。零售業低迷,接下來受挫的是香港黃金地段的旺鋪租金。

  銅鑼灣是內地遊客必遊之處,也成為吸引商家進駐的主要原因。2012年,香港銅鑼灣一舉擊敗了蟬聯11年寶座的紐約第五大道,以每平方米年平均租金28280美元(約合17.37萬元人民幣),成為全球租金最貴的商場地段。但現在,數據顯示,這一地區1300多家商鋪中有120多家沒有人租,空置率達9%,創十多年新高。曾經一鋪難求的羅素街,業主都願意減租。有地産代理表示,旺區店舖租金已由高位回落一至兩成,而且有可能繼續下調。

  內地遊客的流失,並不是因為內地遊客沒了出遊意願。相反,根據相關統計,3月份內地旅客在香港轉機至其他地方旅行的數字反而大升31%。董耀中直言,“反水貨客”行動是繼非典之後香港旅遊業界遭受的又一次嚴重打擊。

  反思“政治非典”

  梁振英4月8日表示,“走水貨”的人當中,相當一部分是香港居民,不是內地居民。“反水貨客”活動只是香港極少數人的違法行為,任何違法行為均會得到適當的法律懲處,希望吸引更多遊客來港。

  “反水貨客”的陰霾,讓香港旅遊業在本應春光明媚的4月小長假裏,遭遇了一波“倒春寒”,也引發了香港各界和輿論的反思。

  “別以為是在‘反水貨客’,其實是在反真正的遊客。”香港特區政府入境處處長陳國基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反水貨客”激進行動實際上並不能趕走“水貨客”,反而嚇怕、趕走真正訪港的旅客。

  《香港商報》將“反水貨客”等一些反對派的偏激行動形容為“政治非典”,認為其本質就是衝擊公眾秩序,傷害兩地感情,損害香港社會和經濟運作的基礎。該報呼籲市民共同抵制那些惡行。《文匯報》呼籲特區政府採取有力行動杜絕趕客行動,期望各界攜手修復、維護香港“旅遊之都”美譽。(木曰)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