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評《中國好聲音》:大陸市場能量深不可測

2014年10月10日 08:5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第三季《中國好聲音》總決賽日前落幕,張碧晨奪冠。據好聲音官方微博發佈,總決賽的收視率高達6.511,足見其受歡迎程度。這一火熱選秀節目也得到島內關注。臺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指出,以才藝比賽秀而言,臺灣可算是主要發源地。《中國好聲音》傳奇的背後所隱藏的實則為大陸內地深不可測的市場量能。反觀走在前面的臺灣同類型節目卻不時傳出收視下滑、後繼無力的消息,提供了另一個兩岸影視産業消長的具體案例。

  評論摘編如下:

  最近兩年來大陸最火的電視節目,莫過於由浙江衛視于2012年7月開始制播的《中國好聲音》,數據顯示,每週僅播出一次的《中國好聲音》在2013年為浙江衛視賺進高達13億人民幣的廣告收入,換算成台幣約當於我們4家無線電視臺全年廣告收入,加上公廣集團的捐助收入總和,可見其傳播威力之強勁。

  以才藝比賽秀而言,臺灣可算是主要發源地。早期的選秀節目《五燈獎》,被稱為臺灣電視史上最“長壽”的綜藝節目,它從1965年開播至1998年落幕,在熒光幕上稱雄33年之久,真正達到家喻戶曉的地步。過去曾參加《五燈獎》的“追夢族”如早期的鄧麗君和今天的張惠妹、吳宗憲等都是借此機緣開啟日後輝煌的演藝生涯。

  近年臺灣的選秀熱潮再起,2007年的《超級星光大道》發掘了楊宗緯、蕭敬騰等歌壇新秀,也連帶引發崛起中的大陸電視臺爭相仿傚,使得同類型節目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像《華人星光大道》、《我是歌手》等。無獨有偶,同時間在歐美各國也紛紛出現才藝節目,像是《美國偶像》、《英國達人》等,都擠上人氣排行榜,製造出許多明日之星。

  到了2010年,荷蘭電視臺播出The Voice of Holland,歌唱競技節目終於定於一尊。 該節目由於風格獨特、場景亮麗、內容緊湊,問世之後即受到舉世矚目。不久後,美國的NBC、英國的BBC相繼引進,至今全世界已有40余國的電視臺以當地語言制播屬於各該國的The Voice節目。説起來,這類節目的原始創意與當年的《五燈獎》並無二致,都是著眼于從“鄰家孩子”中遴選資質優異者給予他們“麻雀變鳳凰”的機會。

  《中國好聲音》同樣購買The Voice版權,從節目流程到現場佈置,無一不是自“本尊”如法炮製而來,另外或多或少地添加些屬於中國式的氛圍設計。如此一個進口加工的電視産品居然能炒熱收視、賣得天價,獲致名利雙收,《中國好聲音》傳奇的背後所隱藏的實則為大陸內地深不可測的市場量能。反觀走在前面的臺灣同類型節目卻不時傳出收視下滑、後繼無力的消息,提供了另一個兩岸影視産業消長的具體案例。

  事實上,臺灣的人才並不匱乏;相反地,過去十幾年來大陸的影視機構無不看好臺灣製作團隊的獨特創意與豐富經驗而刻意模倣學習,甚至費盡心思來臺挖角。時下在大陸熱播的戲劇或綜藝節目多半仍有來自臺灣的優秀人員參與其事;然而,基於對岸擁有廣大的市場,巨量的收益和滿足專業工作者追逐成就感的工作機會,乃産生強大的磁吸作用,進而能導入更充沛的人才與資金有助於産出更優質的內容,形成良性迴圈。

  《中國好聲音》的驚人效益帶來的省思是,眼看著兩岸的實力落差將繼續擴大,我們應如何善用手中的資源,爭取與對岸合作並創造雙贏的機會?(作者為臺灣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前“新聞局長”)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