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小區營造”招招誘人

2014年09月19日 07:5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桃米”小區的紙教堂是當地著名景觀

  “臺灣社會安定,活力充沛,志工普遍,人民和善可親,小區總體營造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臺灣原鄉文化學會理事長李赫9月13日在北京的臺胞社團論壇上説。“社區營建”或“小區營造”的概念,對大陸老百姓來説還有點陌生,臺灣卻已有20年的成熟經驗。現在,這一經驗被帶到了大陸。

  從廢墟到生態景點

  老舊的社區能否煥發新活力?鄉村地頭能不能吸引年輕人回歸?老年人的生活怎樣才能充實?這些都是社區營建的課題。

  李赫介紹,臺灣自上個世紀70年代經濟開始起飛,經過二三十年後,經濟發展燦然可觀,但農村卻開始出現人口流失、農地廢耕及環境污染等衰敗現象,城鄉差距日益加大,人與土地情感疏離。臺灣有識之士很快開始重視這一問題,1993年,臺灣省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申學庸提出“小區總體營造”的施政方針。

  所謂小區營造,通常是社區居民自發的行動,依託于社區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做出適當規劃,再加以建設。

  南投縣埔裏鎮的“桃米”小區是個經典例子。1999年臺灣發生大地震,桃米幾成廢墟,重建完成後,當地人士有這樣的思考——重建後若還是留不住年輕人,那麼重建完成的桃米還是個廢墟。於是當地人士邀請專業人士前來提供對策。經過調查,發現這個因經濟不振而低度開發的桃米裏竟是個生態寶庫,臺灣29種蛙類,這裡就擁有23種;156種蜻蛉類,這裡有65種;418種蝴蝶,這裡有151種。桃米小區就以生態為核心進行改造。經過15年的努力,桃米成了一個生態村,結合了生態旅遊、生態解説、民宿、餐飲、工藝等産業活動,成為臺灣熱門的生態景點,每個月還有超過3000人的國際觀光客,為桃米創造了佔當地人口1/4的就業機會,每年創造的産值超過新台幣1億元。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