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殺人者,憑什麼決定他人生命?

2014年09月17日 16: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北市殺警案震驚全臺,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殺人者憑什麼決定他人生命,人生如戲,卻不是遊戲,遊戲可以重來,人生卻不能重來,更何況是殺人,師長和社會應告訴下一代年輕人最基本的價值。

  全文摘編如下:

  50名古惑仔在夜店裏活生生打死了一名警察,這是這兩天最驚悚的社會新聞;上個月鄭捷案首次開庭的消息,媒體用“認罪而不認錯”來形容他在庭上的表現,同樣令人錯愕。

  憑什麼決定他人生命

  怎麼殺人、砍人變得這麼容易,加害者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就好像一個習于玩Game的孩子告訴你,我只是觸犯了遊戲規則、結束了這一回合,但我並不服輸。這些人的行為彷彿在向道德底限挑戰:“為什麼不能殺人?殺人有錯嗎?”

  緊張大師希區考克1948年的電影《奪魂索》,改編自美國1924年轟動一時的謀殺案,兩位畢業自哈佛的高材生,連手殺了另一位被他們視為劣等人的同學,裝箱之後,馬上宴請好友、老師,乃至被害者的父親前來,眾人圍著那只箱子大快朵頤,兩人高談超人理論,試圖激怒所有來賓。

  當所有人離席,只剩下被他們視為啟蒙者的魯伯特教授,於是大膽揭開箱子,展現成果,期待師長給予肯定,驚訝而憤慨的魯伯特卻嚴詞訓斥:“你們憑什麼自認是優秀的少數?你們憑什麼認為對方是次等人而決定他的生命?你們自認是上帝嗎?我不知道你們在想什麼,我只知道你們殺了人,殺了一個比你們更懂得愛與生活的人。”説完拂袖離去。這段話在50年代瘋傳美國。

  另一部影片也回答了為何不能殺人的問題。2005年日劇《女王的教室》中精采的一幕,學生們質問麻辣女教師,當年為何毆打學生?老師回答:“那個孩子頭腦好,體能佳,身材非常高大,班上同學都非常怕他,很多人都被他欺負過,還有人因此自殺未遂,但他毫不反省,我訓斥他,他卻反問我:為什麼不能殺人。所以我就用行動響應,讓他知道被他欺負的人的感受。”

  這位老師告訴同學:“不管是誰,都有你所不知道的了不起的人生,每個人都有權擁有家庭、夢想、希望、回憶和友情,任何人都無權剝奪。反之,誰也都無權將苦難、痛楚、悲傷加在別人身上。所以我説,不能殺人!”

  告訴下一代基本價值

  人生如戲,卻不是遊戲,遊戲可以重來,人生卻不能重來,更何況是殺人。新一代的年輕人,被網路、遊戲、手機餵養長大,虛擬的世界教會他們許多事,他們的智慧、思辨能力甚至超越大人,對生死、道德的觀念,自有一套邏輯。但現實世界有許多古老的價值是不變的,像是不能殺人,不能偷盜搶,不能説謊。

  這些事,師長們只會説不可以,卻不告訴我們為什麼不可以。面對這樣令人髮指的事件,除了説好可怕,除了説沒救了,是否也該思考,為什麼不可以,然後試著告訴你的下一代,正是這樣基本的價值,維繫人類世界千百年于不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