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宣傳禁毒卻吸毒 港臺明星吸毒誰之過?

2014年08月22日 07:3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姚萬俤作

  臺灣青春偶像柯震東涉毒,引發兩岸三地熱議。為什麼明星圈經常與“毒”掛鉤?吸毒真的能激發藝術靈感嗎?明星吸毒對社會有負面示範,是應該從嚴懲處,還是應期待“浪子回頭金不換”?

  娛樂圈涉毒事例多

  早年間,走入我們視線的吸毒明星通常是西方人。比如27歲吞槍的“搖滾之神”科特柯本,自殺前一直吸毒;上世紀70年代享譽西方的鄉村布魯斯歌后賈尼斯喬普林,因注射過量海洛因突然死亡;擁有5座格萊美獎盃的英國女歌手艾米懷恩豪斯,也因吸毒過量死亡。美國“四大天后”之一的惠特尼休斯頓,吸毒之後失去天籟之音,英年早逝。

  1990年之後,大陸和港臺明星也開始傳出吸毒醜聞。前有歌手景崗山、謝東、蘇永康、滿文軍,後有導演張元、寧財神及演員高虎、張默,歌手李代沫,再到前幾天被抓的房祖名、柯震東,藝人涉毒的消息似乎越傳越密。

  為什麼娛樂圈常常染“毒”?一種被經常提及的原因是,吸毒可以激發創作靈感。西方上世紀60年代盛行的搖滾文化,反正統文化運動伴隨毒品,一起成為反叛的標識。“這種亞文化某種程度上也在影響今天的亞洲。”導演張元曾這樣對媒體説。

  但毒品真能激發靈感嗎?樂評人王小峰説:“搖滾圈是最早涉及毒品的領域,1992年,北京就有一批搖滾樂手因為吸毒被公安局拘留。但是很遺憾,有的搖滾歌手吸了這麼多年,音樂沒什麼進步。”

  曾以身試法的張元感慨,“這個東西會使人的心變得很冷,不夠溫暖。實際上它有點像醉酒,過了勁以後很難受……感覺好像是在另外一個空間裏面,人的精神變散了。”歌手羅琦1997年因為吸毒被捕,她後來坦承,曾聽信圈中人介紹吸毒能帶來靈感,但是“那絕對是個誤導,後來我才明白這完全是錯的”。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