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史,就是一部抗日史
實際上,臺灣的日據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抗日史。史家統計,臺灣人民50年的抗日鬥爭,犧牲者達65萬之眾。
《馬關條約》之後,日本軍隊與臺灣人展開了近半年的激戰,才告佔領臺灣;其後,蔓延全臺的抗日遊擊戰此起彼落,前後歷時7年,終被日本殘酷鎮壓。
爆發于1930年的霧社事件,指的是臺灣少數民族住民賽德克族因不滿日本長期的勞役與壓迫而聯合起事,被日本總督府調集軍警強力鎮壓,以毒氣、大炮等武器攻擊,抗日原住民被屠殺殆盡,參與行動各部族幾近滅族。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併整個中國的圖謀昭然於世後,臺灣同胞紛紛投身於祖國大陸的抗戰,八年全面
抗戰期間在大陸參加抗日的臺胞就有20多萬,並成立了許多頗有影響的抗日組織。1938年冬,“臺灣義勇隊”在大陸開始對日軍展開武力攻擊,使日軍損失慘重。
誠如張志軍在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所提,中國遭日寇入侵的危亡關頭,全體中華兒女團結起來,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才最終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這部分歷史,卻被自詡“愛臺”的“臺獨”人士所漠視。臺北教育大學退休副教授、臺籍抗日英雄羅福星的孫女羅秋昭14日表示,日本人侵略臺灣、韓國,韓國人看到日本人恨透了,為何臺灣人對日本有這麼多的嚮往與期待?看了令人覺得悲哀。她説:“歷史要有根,而且要找出最基礎的根源。”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