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理性看待兩岸民眾的認知落差

2013年11月06日 10: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有網友專門蒐集整理了一組臺灣電視訪談節目中臺灣嘉賓對大陸看法的視頻圖片,主題主要是描述大陸物質匱乏、大陸人行為觀念落後的,引發大批網友的關注和議論。華廣網今日刊文指出,兩岸民眾間的確存在不小的認知落差,彼此間的了解和理解亟需加強,而媒體和民眾更需在其中發揮正向功能。

  全文摘編如下:

  近日,有網友專門蒐集整理了一組臺灣電視訪談節目中臺灣嘉賓對大陸看法的視頻圖片,主題主要是描述大陸物質匱乏、大陸人行為觀念落後的。儘管不少內容幾年前就已播出,嘉賓觀點也早已過時或有所偏頗,但仍然引發大批網友的關注和議論。這一現象表明:兩岸民眾間的確存在不小的認知落差,彼此間的了解和理解亟需加強,而媒體和民眾更需在其中發揮正向功能。

  一、存在認知落差不可怕。兩岸民眾因長期疏離造成的認知落差體現在很多方面:包括政治態度、歷史觀點、文化信仰、價值判斷、生活習慣等等。尤其是在對彼此的認知上,長期以來形成不少固化和刻板的印象,甚至會有“另眼相看”的對抗和防範情緒。這是複雜的政治、歷史和社會原因造成的,在當下的時空背景下,兩岸民眾間對彼此有認知落差是正常現象,實在不值得大驚小怪,而相信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化,民眾間接觸的頻繁,這種落差會更多地體現和表達出來。因此,對這種客觀存在的現象,應理性看待,清醒認識,不應視而不見,也不應誇大炒作。

  二、深化交流是彌合落差的重要途徑。彌合認知落差和心理鴻溝,需要空間上的接近和情感上的交流,需要文火慢燉,逐步調整和改變。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鞏固深化期,兩岸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聯繫深化拓展,兩岸民眾間的交流交往將更趨頻密。“見面三分親”,當更多的兩岸民眾通過“自由行”、上學、經商、就業、婚姻等形式開展往來,彼此接觸時,一方面認知落差會凸現,但另一方面也會通過交流逐步熟悉理解,假以時日,認知上的落差一定會慢慢拉近,對抗式的負面情緒會慢慢消解和融化。因此,進一步深化和加強普通民眾間的交流將是當前發展兩岸關係的重要主題。

  三、兩岸媒體要發揮正能量作用。兩岸媒體,在兩岸交流尚未觸及到絕大多數民眾,兩岸資訊尚未做到完整客觀全面覆蓋民眾時,對民眾認知心理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形塑作用。民眾對彼此的認知和印象很大程度上來自媒體的資訊呈現和心理引導。此次事件中,網友蒐集的視頻圖片資料某種程度上就反應出島內一些媒體和“名嘴”們為了獲取高收視率和搏出名,違背媒體客觀公正的報道立場,斷章取義,道聽途説,片面放大兩岸差異點,製造媒體看點和噱頭,實質上對兩岸關係發展起到了負面影響。

  四、兩岸草根民眾的力量莫忽視。民眾始終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推動力和主體力量。調整心態,敞開胸懷,接納彼此,互相了解,加深理解,當是廣大民眾對待兩岸關係發展的正確心態。以草根的微力量,匯成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正能量,應是每個民眾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應有作為。特別是當今所謂“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每個人都應有責任和擔當保持理性心態,明確傳遞兩岸正向資訊,為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作出自己的努力。(鄭庸,係資深媒體人)

  【連結】臺灣女記者在北京:我才是“吃不起”冷凍水餃的人

  日前天涯社區上一條帖子引爆網路,內容為近年臺灣新聞及綜藝節目截圖,節目主持人與嘉賓暢聊自己在內地的經歷和對內地的印象,其中包括“吃速食麵被圍觀”、大陸民眾“吃不起速凍餃子”、“內地人消費不起茶葉蛋”、臺灣女生在大陸都是“女神”待遇等言論。現在大陸工作的臺北女生Rita看到此貼後,在媒體撰文認為,如此謬誤主要還是來源於不夠了解,“兩岸分隔一甲子,2008年後雖然交流增多,但是改變想法哪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刻板印象與錯誤觀念還有待時間來化解。”她説,作為一個臺灣人在北京,有時覺得自己才是“吃不起”速凍餃子的人。【詳細】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