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高鐵再度“出包”惹爭議

2013年11月04日 08:1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乘客手指站務員怒飆。(圖片來源:臺《聯合報》)

  11月2日上午,臺灣高鐵因電力系統故障中斷,造成共37列次停駛,3.2萬名旅客出行受到影響。結果,人們或是困在車站,或是陷在封閉的車廂裏。有人趕不及面試,有人來不及演講,也有人錯過親人公祭……不少乘客氣到抓狂,“從被困的車上一路飆罵到網路”。

  列車停擺還賣票

  高鐵公司解釋,這一次列車停擺原因在於電力系統。儘管兩個多小時後故障即被排除,乘客仍然十分惱怒:出行受阻不説,高鐵危機處理更顯無能:

  有列車停在軌道上,車上沒有空調和燈光,乘客枯坐在昏暗、悶熱的車內,一等就是一小時;高鐵站裏,有人要趕赴桃園機場搭飛機出境,推著大行李箱四處詢問該怎麼辦,卻得不到答案;事發兩小時後,高鐵系統才通知臺鐵協助接駁……

  最離譜的當屬高鐵售票系統。島內媒體報道,在臺灣中南部各站,由於站方提供退票、轉乘資訊不足,且人力過少,等待退票的旅客在車站大廳裏大排長龍,乘客和工作人員連起口角。有乘客十分不解:明明列車全數停駛,售票口怎麼還在賣票?

  婆婆“交通部”難辭其咎

  這是臺灣高鐵今年第二次“停擺”。4月25日,臺灣高鐵曾經因為信號故障停駛,耽誤3.5萬名旅客出行。當時輿論沸騰,紛紛要求高鐵公司檢討,然而半年過去,剛剛上調票價的高鐵再次“出包”,讓人恨鐵不成鋼。

  事實上,臺灣社會無論江湖還是廟堂,都對高鐵寄予期望。對民眾而言,高鐵連接臺北和高雄,作為西部走廊最重要的運輸線路,通車7年來,早就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有統計資料顯示,高鐵平均日載客量已經達到12萬人,週末和連續假期每天可達15萬至16萬人。對公共交通管理者來説,高鐵的意義更深一層,若運營得當,則不失為幫助臺鐵改革、卸下包袱的出路。

  臺鐵作為傳統公營單位,虧損腐敗問題多多。臺灣高鐵與臺鐵的管理模式迥異,它是臺灣第一個採取民間興建、營運,並於特許營運期滿後,移轉給“政府”的公共工程(BOT)。也就是説,臺灣高鐵市場化運作,名義上屬於“交通部”高鐵局管理,但後者只負責規劃和監督。有專家建議,如果可以委託臺灣高鐵公司經營臺鐵,前者可以整合後者與高鐵營運,産生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

  但是,高鐵再度“出包”,讓人不得不審視這個BOT案例的效果。以事故發生後車輛接駁為例,臺灣高鐵不僅要與臺鐵、公路客運合作,也應該與地方政府緊密配合,將地方公交納入轉乘系統。但高鐵是民營運作公司,可以輕易做到這一點嗎?半年前,接駁就被詬病,半年後,問題依舊。臺灣《聯合報》指出,不僅高鐵,上層主管“交通部”也未展現出整合機制,事故發生後,從上到下,表現都像個“路人甲”。

  “立法院”就要審查“交通部”的預算了,聽聞已經有“立委”揚言拒審。看來這一回,“交通部”這個婆婆難辭其咎。公共工程涉及百姓民生,又牽涉公權力諸多環節,監管部門若一味推給民營而疏于協助,一定事倍功半。(樂天)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