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無遠慮有近憂 大學也會倒

2013年09月06日 08:42: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6月在臺北,正逢校園進入期末考季。某次和一位大學老師相約見面,平日高跟鞋紅嘴唇的她風格大變,素面朝天,長褲襯衫。見我詫異,她解釋:“一會兒要去學校監考。”我笑説:“馬上要展示師道尊嚴了,好威風!”沒想到她一臉無奈:“不,是斯文掃地。”

  她細説其詳。原來她所在的私立學校近幾年招生困難,學校不是教育學生,而是討好學生。“考前我出了5道題,告訴學生考其中的3道,沒想到學生告到校長那裏,説這樣考不出好成績,校長指示就把考題告訴學生。結果怎麼樣?學生又向我要答案。就算給了答案,今天考試肯定還有抄答案的,有現場問我的,我只能板起臉來裝聾作啞,但願學生不要太給我出難題。”

  我如聽奇聞,在臺灣總聽説教育亂象,沒想到能亂到如此地步。

  本週,臺灣媒體連續報道屏東縣永達技術學校7個月發不出工資、屏東縣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拍賣教學器材還債、馬偕醫學院運營困難等,媒體驚呼“高教海嘯”來啦!

  這場海嘯的成因之一是臺灣二十幾年的教改造成高校氾濫,不少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教改中拔高為高校;成因之二是臺灣出生率連續多年下降,學生生源不足。一邊是高校增加,一邊是生員下降,學校招生不足,出現總分20多分上大學的怪現象,令本應神聖的高等教育淪為笑話。

  大學不比企業,即使是私立大學也有公益性質,如果大學倒了,教師向何處去?在讀的學生如何安排?這都不只是一個學校的問題,臺灣社會呼籲,此時管理部門必須出手。

  臺灣教育管理部門目前表態,對已經出現問題的學校限期改進,如學校的確無法繼續運營,不排除“啟動退場機制”,但會協助老師追回積欠工資,也會協助學生轉往他校,保障老師的工作權和學生的受教權。此外,將列出“輔導”名單,儘量幫助生員明顯不足、尚有辦學能力的學校脫困。

  除幫助學校解剖問題外,社會還呼籲管理部門應盡監督之責,比如有些大學明明發展得還可以,校方卻拿生員不足當藉口,大砍教職員工的福利,令教師人心不穩,影響教學品質。還有些快倒閉的學校仍得到管理部門的補助款,學校並沒有把這筆錢花在提升教學品質上,而是大興土木,校方從中獲利。因此,管理部門下一步的“輔導”措施也應與監督並行,讓學校把錢花在辦學上。

  也有學校站出來表示要“救亡圖存”,方法是增開具有市場潛力的科系、增開“夜間部”等以吸引生源。只有4年校齡的馬偕醫學院表示,正申請開辦社會需要的長期照護研究所和中醫係,相信學生數量會增加。

  臺灣媒體説,3年後臺灣的大學新生來源又會少5萬人,招生不足的情況會長期存在,此時,學校拖欠工資、品質下降、掏空校産等亂象會相應而生,管理部門絕不能坐視。

  大學真的會倒,這也給大陸的高教提了個醒,無遠慮有近憂也。(陳曉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