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老齡化社會的因應之道

2013年07月16日 13: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近年來人口快速老化,2003年65歲以上人口比率為9.24%,到了2013年比率為10.74%,臺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臺灣《新生報》今日發表社論分析臺灣高齡化社會的因應之道。文章指出,臺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如何照顧高齡同胞成為當局與全體民眾共同的責任,讓高齡同胞活得快樂有尊嚴的生活,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全文摘編如下:

  臺灣近年來人口快速老化,2003年65歲以上人口比率為9.24%,到了2013年比率為10.74%,臺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雖然過去社會流傳的一種説法“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家社會經驗豐富,可以提供年輕人做人處事參考。中國人社會講求孝道、敬老尊賢社會氛圍,是華人社會的文化傳承。但這種孝道文化隨著“小家庭制度”與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臺灣社會漸漸偏向“老人或老夫妻獨居”趨勢,産生很多老人或資深公民(歐美稱謂)問題。 

  首先在行或交通方面問題,臺灣在2010年時65歲以上老人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比率為25.9%,2011年時期比率為25.2%,在2012年比率為28.3%,A1類交通事故死亡人數1/4以上,且每年有增加趨勢,這表示老人在交通安全上受到很大挑戰。同時老人因體力衰退、腳力不足,在上下大眾運輸工具如公車、公路客運車、臺鐵車輛設有階梯者,相當吃力與緩慢,這是老人在交通上另一項挑戰。另外老人汽機車駕駛,雖是一種權利,但常因視力、體力因素,反應較不佳,往往會影響交通,如緩慢駕駛或反應不及發生交通事故,以上這些老人交通問題,可能需要交通部從法規方面規定老人駕照可能要縮短檢驗時間,同時規定大眾運輸工具要全面改為低地板或低底盤,方便老人與行動不便者上下車,各大眾運輸業者也訓練司機要有耐心服務老人上下車,當然也推動禮讓運動,讓座給老人或有需要的婦孺、行動不便者的好習慣。其實像臺北捷運全車輛爆滿時,讓座的藍色椅還常有空位,是一可貴的社會風氣。 

  在住的方面,由於臺灣各地早期蓋的5樓以下的公寓房子都沒有電梯,必須走樓梯上下樓層,這對老人家是一大挑戰與困擾,一方面當局應該訂出一套可行都更辦法使這些5樓以下公寓均能很快透過都更,改變為電梯公寓,這樣可以解決老人家上下樓層的問題,另一方面當局應該將各縣市榮民之家或小學,因老榮民一部分回大陸家鄉定居,一部分年老往生,漸漸減少,小學因少子化,學生大幅減少,“衛生署”、“社會司”、“國防部”等相關單位應該積極共同協商,釋出這些多餘的空間做為照顧一般老人安養之家,再配合“長期照顧十年計劃”,提供足夠空間環境與資源,改善老人居住環境。 

  另外65歲以上的人因本身健康良好,學識經驗豐富,因少子化因素,臺灣勞力市場短缺人力情形愈來愈嚴重,雖然目前失業率還在4%以上,但若干領域的勞力不足現象,例如護理人員、服務業人員,如果“勞委會”與各縣市勞工局設立平臺,使有工作能力及意願的年長者再投入第二春工作,一則可增加其收入,一則有職場人際關係,使其生活更愉快,肯定其服務社會的價值。有些退休人員因不適應退休生活,而發生家庭悲劇。歐美鼓勵年長者再投入職場的作為,值得我們借鏡。 

  在“長期照顧十年計劃”,當局相關單位應積極推動照顧老人失能失智的安養中心,與醫療機構相接合,以照顧一些中低收入戶的失能失智老人為對象,這些弱勢家庭內年輕人為自身生活收入不足,更談不上照顧失能失智的老人,由安養中心收納,照顧也比較週全,降低家人的壓力,同時簡化申請程式及條件,這樣照顧比給老人年金來得更有實質意義。 

  臺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如何照顧高齡同胞成為當局與全體民眾共同的責任,讓高齡同胞活得快樂有尊嚴的生活,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