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鬧元宵:以民俗推銷城市

2013年02月22日 08:0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近日,臺灣毫芒雕刻家陳逢顯(右)與傳統天燈工藝大師林國和(左)一起放飛寫有“兩岸迎春 共用幸福”的天燈。新北市平溪區放天燈久負盛名,已有百餘年曆史。 王東明攝

  有臺灣朋友打電話來,“正月十四晚上,我們有炸龍,要炸一晚呢,很熱鬧的!”洪宗鋒家住苗栗,末尾還交代:“苗栗炸龍可是臺灣鬧元宵的特色節目!很多外國人都專門來看呢!”

  家住新竹的林穎昌,問他元宵節打算怎麼過,他毫不猶豫:“當然是看燈會啊!臺灣燈會今年就在新竹辦啊,我們臺灣元宵燈會早就成了全世界最璀璨的燈會了!”

  臺灣怎麼過元宵?臺北的吳心健用一個字來形容“鬧”!“在臺灣,除夕是要團聚,大家圍爐吃年夜飯,可現在,大多選擇在餐館,加上現在基於安全、環保的考慮,沒有了鞭炮隆隆,年味好像淡了不少。可是元宵節,除了北中南三地的大型燈會,臺灣還有四大元宵活動——平溪天燈、苗栗炸龍、臺南鹽水蜂炮和臺東炸寒單。放天燈祈福、越炸越旺,所以,鬧元宵好像成了過年的最高潮。”

  對臺灣人來説,過完元宵節,年才算真正過完。臺灣人鬧元宵,始終保留著最傳統的元素。“有月無燈不成春”,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又素有觀燈習俗,故元宵節又稱燈節。2013台灣燈會已經是第24屆,傳統習俗在年年燈會中完整傳承。

  不僅如此,平溪天燈、苗栗炸龍、臺南鹽水蜂炮和臺東炸寒單,臺灣各地元宵節的特色活動中,也都有其傳統和故事可以追溯。比方説,苗栗地區客家人聚居,炸龍即由客家傳統舞龍習俗演變而來。現在的炸龍就是用鞭炮去炸舞龍,寓意去邪(去舊)迎新。而平溪放燈祈福的傳統更有淵源可追溯。天燈,相傳是三國時期孔明所創,亦稱孔明燈,現今新北市的平溪天燈據説是孔明的後代遷徙至此,為了不忘先祖,在每年元宵節期間施放天燈,以懷念先祖,之後漸成民俗。

  當然,傳統中也增添了時尚和世界性元素。今年燈會上,主辦方也邀請了許多國外演出團體,在中華傳統節日中展示異國風情,使得一個民俗活動和節日成了臺灣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平臺。

  2013年臺灣燈會展現臺灣之美,也增加了科技因素。用紙、布做花燈不稀奇,還有更多高科技因素注入。LED點亮綵燈、“幻影水舞燈區”突破傳統燈會靜態花燈展覽的形式,給遊客帶來聲音、光影、水舞交織的藝術饗宴。

  觀燈、賞月、舞獅、猜燈謎……臺灣鬧元宵,除了歡樂心情,人們還能處處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臺灣觀光部門整體打包各地元宵活動,把“臺灣元宵”打造成旅遊品牌行銷世界。以臺灣燈會而言,2012年在鹿港舉辦,吸引了近1200萬人潮,帶來百億元新台幣收入。“臺灣燈會”成為臺灣旅遊業最閃亮的品牌,曾被國際著名電視節目“探索(Discovery)”譽為“全球最佳節慶活動”之一。

  今年,新竹縣長早早向包括大陸游客在內的世界各地遊客發出了邀請,熱情歡迎大家到臺灣共鬧元宵。不難看出,臺灣鬧元宵,鬧的早已不僅僅是臺灣人。平溪放飛的天燈上,除了漢字,還有不同國家的語言;臺南鹽水蜂炮中尖叫的不少是金髮碧眼的年輕人,燈會的絢麗燈光下,映襯出不同膚色的笑臉……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