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當“臺灣遊”也走“低價”路線……

2012年11月28日 10:06:00  來源:東方網
字號:    

  近日,上百名專帶陸客的導遊到臺灣觀光局抗議。陳情者指稱,大陸組團社壓低團費,臺灣的旅行社守不住陸客每日60美元的底線。來臺旅遊價格全面崩盤,甚至出現“零團費”的惡質競爭,影響所及,臺灣的旅行社就把腦筋動到導遊身上,導遊的出差費由過去每天2000元至3000元驟減至1500元。(11月2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道理很簡單,大陸旅行社從遊客手中收取的團費低,支付給臺灣旅行社的費用就會低,臺灣旅行社為了生存或者説盈利,就不得不在遊客身上動腦筋,通過增加自費項目、引導購物等方式來獲取額外提成。

  然而,以往的“臺灣遊”,是不存在自費項目的。比如前年,筆者曾參加過某南京某旅行社組織的“臺灣八日遊”,當時團費是4500元。雖然價格不是很便宜,但到了臺灣以後,卻沒有一個自費項目,而且僅有的幾次購物也完全實行自願原則,大家沒有額外多花一分錢。好多人還帶了錢準備參加自費項目呢,最後沒花出去感到很意外。

  以往“臺灣遊”為何沒有自費項目呢?估計與兩地為了給大陸游客留下好印象,從而更好地培育“臺灣遊”市場有關。不知是不是因為如今的市場已經成熟,旅行社之間為了爭客源,才效倣其他線路的做法,也走“低價”甚至“零團費”的路子?這麼做看上去對遊客利好,實際上是開始設“套”讓遊客往裏鑽了。自費項目越多,越像無底洞,越困擾著遊客。

  日前,本地一市民向媒體反映,某旅行社組織的港澳遊,報價才700元,他覺得價格太低,懷疑這裡面有詐。旅行社是營利企業,怎麼可能做賠錢買賣呢?其實,“貓膩”在於入境澳後,他們會誘導遊客購物或二次加點消費,以彌補低成本組團的虧損。

  出境旅遊過的人們都知道,在境外,除了合同中的行程,導遊隨時會推薦自費項目,而且很注重策略性,讓你不由得便“被自願參加”。他們一般會先有意無意地介紹某景點的特色,等把大家的胃口調起來了,便説這是自費項目,如果多數人想看,就帶大家去看一看。而就在大家還來不及細考慮的時候,車子往往已開到了景點。到了這個時候,大家別無選擇,也只好被動參加了。

  筆者曾到過多個國家旅遊,經常遇到這種情況,這是很無奈的事情。有一次在俄羅斯,因為實在不想參加導遊推薦的某自費項目,我們一行幾人便單獨行動,卻又因語言不通而不敢走遠,最後只好把已經參觀過的紅場又“重溫”了一遍,以打發時間。

  實際上,境外遊行程中安排的景點,多為免費或冷門景點,而比較熱門的景點,一般會留作自費項目。你説難得出去一次,對於那些知名景點,能不看一看、玩一玩嗎?何況出去就是花錢的,誰又會在乎因為參加自費項目而多花了一點錢呢?而旅行社方面,正是利用遊客的複雜心理,才最大限度地降低團費,然後再一個勁安排自費項目,從中獲取門票提成。

  對於旅行社來説,通過出售旅遊産品獲利只是一個方面,其他方面的隱性收入,早已盡人皆知。比如,吃、住、行、購等方面的折扣,就是一筆不菲的利潤。所以我認為,作為旅行社,與其搞什麼“低團費”,不如實打實給旅遊産品定價,給遊客一個準數。比如,是否可以推出無自費項目的旅遊産品呢?將行程中要安排的遊玩項目,統統列出來,一次性算清本旅遊産品的最終價格,然後保證不再安排其他任何自費項目。這樣,遊客購買該旅遊産品時,價格定多少,實際就花多少,即便價格高點,或許也能接受。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