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植樹節不只是種樹

2012年03月12日 13:1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今(12)日是植樹節,臺灣《中央日報》網路版發表評論指出,隨著環境議題愈來愈嚴峻,關心“植樹”、“造林”的人快速增加。近年來,植樹造林以儲碳(或稱碳匯,carbon sink)已成為普遍的減碳作法之一。臺灣應該要更積極地投入低碳生活的模式,好好思考怎麼樣達到減碳,發展更有利於環境的綠色産業、綠色經濟──植樹節不只是種樹,更是思考全新發展邏輯、過全新生活的開始。

  評論摘編如下:

  今天是植樹節,昨天311是日本震災1週年紀念日,那場三合一的大災難造成日本近兩萬人的死亡,災變現場令人觸目驚心,很多地方至今連垃圾都還沒有清運完畢,重建之路仍十分漫長。而近年來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洪災、地震,在在提醒人類氣候變遷帶來的嚴重威脅,也更讓人體會到透過植樹造林、護林,以達到減碳、愛地球的重要性。 

  根據聯合國統計,現在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設立了植樹節;而由於各國國情、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不同,各國與各地區規定的植樹節的日期各不相同,一年12個月都有植樹活動。各國也有不同的名稱,如日本稱之為“綠之日”;以色列稱“樹木的新年日”;緬甸稱為“植樹月”;南斯拉伕稱為“植樹周”;冰島稱為“學生植樹日”;印度稱為“全國植樹節”;法國稱為“全國樹木日”,植樹是一整個月的活動,也在三月;加拿大則有“森林周”。 

  隨著環境議題愈來愈嚴峻,關心“植樹”、“造林”的人快速增加。目前“林務局”每年種樹面積約為7091公頃,1000多萬棵;並落實林地分區經營,完成劃設“自然保護區”、“國土保安區”、“林木經營區”及“森林育樂區”等4區,其中,“自然保護區”及“國土保安區”面積佔林地的80%;島內造林也會優先種植本土原生樹種。 

  近年來,植樹造林以儲碳(或稱碳匯,carbon sink)已成為普遍的減碳作法之一。而根據學者研究,除了年輕林有較佳的儲碳效果外,其實原始林的固碳效果也很好。因此,對應到有關造林的議題,不能只著重于“人為植樹”,更應該透過積極的補償行動,修復林地上既有的次生林或原生林。因此,在植樹節的這一天,除了“造林”的行動之外,“護林”更為迫切。臺灣必須重視森林濫墾、超限利用、開發案大量砍樹等問題。 

  更進一步而言,這也是個攸關整體發展、經濟模式的重大議題。因為所處的位置和敏感脆弱的地質,加上人口密度和産業特性,一旦出現極端氣候,臺灣將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和打擊;此外,臺灣地區的每人平均排放量是亞洲第一,這是非常不理想的記錄。因此,為了盡一分地球公民的責任,也為了讓在氣候變遷的災變來時,有更好的調適力,臺灣應該要更積極地投入低碳生活的模式,好好思考怎麼樣達到減碳,發展更有利於環境的綠色産業、綠色經濟──植樹節不只是種樹,更是思考全新發展邏輯、過全新生活的開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