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改變荒唐的收視率調查方式

2012年03月08日 09: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今日刊載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鄭自隆的文章分析島內收視率調查的問題。評論指出,臺當局“行政院新聞局”對於電視數字化後的收視率調查提出新的構想,沒錯,臺灣的收視率調查方式是該變,而且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了。

  全文摘編如下:

  收視率影響的不只是每年約600億元(新台幣)的廣告預算分配,更重要的新聞與節目,都依收視率調整內容,長期下來臺灣民眾的審美、價值觀、國際視野,都會受到涵化影響,收視率建構了臺灣社會文化走向。

  現行的收視率調查,由一家美商公司獨家經營,其方式是全臺灣依分層抽樣方式抽出1800戶家庭,被抽中家庭若願意,該公司會派員裝機並給予一個特殊遙控器,遙控器上會有代表家庭成員的按鍵,當爸爸看時就在“爸爸鍵”按一下,爸爸不看離開,也得按一下取消。這些家庭成員的收視行為,每天半夜再借由電腦線傳到該公司電腦。隔天早上訂購數據的電視臺、廣告公司就會收到昨天各臺節目每分鐘起伏的收視率報表。

  這個方法,把觀眾當生産線機器,表面上很科學,但經不起檢驗:

  第一,抽中你家,你願意嗎?由於擔心收視行為曝光,高教育高社經地位家庭可能會拒訪,因此目前樣本戶結構,被懷疑偏向低社經地位家庭,無法符合臺灣社會母體結構,這也是臺灣電視看不到國際新聞的原因。

  其次,看電視是休閒放鬆喘口氣,每次看電視要按一下,離開去廁所也要按一下,回來再按一下,樣本戶會這麼乖嗎?這種看起來很“科學”的設計,事實上是忘了“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句話,只懂工程科學而忽略了行為科學,是很可笑的設計。

  第三,試想問卷調查,在一個問題中,有100個選項,問得出結果嗎?一個人在同一時間中只能看一個節目,由於收視節目有其慣性,所以以固定樣本測量100個頻道是沒有意義的,難怪許多優質好節目成了“零收視”。

  假設臺灣有800萬戶家庭,那每一樣本戶代表4444戶家庭,因此抽樣以及測量工具的誤差,所産生的數據與真實收視狀況差距會有多大!而我們根據GIGO(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進、垃圾出)數據來分配廣告預算、決定新聞內容、設計綜藝節目笑點、規劃談話性節目主題,是不是很荒唐!

  電視數字化後,在系統臺的頭端機房,就知道每一家庭的收視狀況,因此抽樣已經沒有必要,只要在頭端普查就可取得“零誤差”的數據,只要籌組一個組織做為上層的“稽核委員會”,再經由公開比案方式找一家合適的單位來負責蒐集分析,就可清晰呈現臺灣家戶電視收視圖像。(鄭自隆,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