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旅遊安全:臺灣能否亡羊補牢

2012年03月01日 07:5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2月21日,近千名兩岸旅遊業者在海口出席“第十五屆兩岸旅行業聯誼會”,會議開幕當天,雙方發表了一個《海峽兩岸旅遊品質海南行動宣言》,就提升旅遊品質和擴大市場提出了不少建言,但卻對最基本的旅遊安全幾乎沒有著墨,剛剛發生在臺東花蓮的車禍,似乎被刻意遺忘。

  臺灣花蓮的濱海公路風光奇絕,卻成了大陸游客揮之不去的痛。前年,20名大陸游客在傾瀉而下的泥石流中夢斷蘇花公路;2月17日下午,在花蓮縣風濱鄉的公路上,一輛超速行駛的旅遊車翻覆,又致一名大陸游客天人永隔。

  大陸居民赴臺遊開放以來,“去寶島臺灣看一看”就成了無數大陸人的心願。幾年間,赴臺遊人數如火箭般直線上升,臺灣美景和風土人情也招來好評不斷,但隔三岔五冒出的安全事故,卻成了這幅熱鬧畫面上的醒目污點。

  誠然,外出旅行本就有風險,但許多事故不能歸咎“天災”或“厄運”,人為疏失才是主因。教訓就在眼前,反思怎能缺位?

  比如此次花蓮旅遊車翻覆事故,就基本是人為造成的。臺警方事後表示,該公路限速每小時50公里,肇事旅遊車卻以90公里的時速行駛,才會失控翻覆。此次翻車事故的親歷者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及,上午還在高雄拜佛購物,中午就到了花蓮,“我們辛苦,司機就更辛苦了。”行程過密無疑也是車禍的隱患。

  事故發生之後,有網路媒體做了一個“大陸游客在臺旅遊事故盤點”,讀來觸目驚心。2011年9月29日到10月1日,3天發生3起旅遊車遇險事故;7月,旅遊車剎車失靈在阿里山翻覆;6月,阿里山落石貫穿車頂砸傷乘客;5月,大巴載15名遊客撞上懸崖……

  這其中,除了蘇花公路的特大事故外,去年阿里山小火車翻覆導致5名大陸游客喪命,2010年太魯閣墜石砸死遊客,2009年廣東遊客在臺北鬧市被起重機吊臂砸中等,都曾引發臺灣各界就建立更健全旅遊安全機制、提升旅遊品質的討論,但本可避免的災難卻一再發生。

  可以看出,一些車禍是因為行程太趕而致疲勞駕駛及超速行駛所致;有些事故是因為旅遊設施陳舊或疏于維護,比如阿里山小火車翻覆,竹橋斷裂;還有些與主管部門未能建立更好的風險預警和防範系統有關,比如蘇花公路車難。撇開不可控因素,包括食品安全,旅遊線路設計,道路、交通工具、遊玩設施的承載能力等,都須相關管理部門和業者仔細考量,防患于未然。

  大陸游客赴臺數量的激增,還將給島內旅行安全帶來更多挑戰。2008年,大陸居民赴臺遊為30萬人次,到2011年已經超過178萬人次,幾乎增加了5倍。今年農曆春節期間,赴臺大陸團體旅客每日入境數超過5000人,已經到了機票、賓館都“一票、一床難求”的境地。

  據臺灣旅遊主管部門2月23日透露,赴臺個人遊試點城市將可望由北京、上海、廈門再增加7至9個城市,最多達到12個城市,個人遊入境人數上限將從現在的每日500人增加到1000人。屆時,島內硬體設施、人員培訓能否跟得上?臺灣拼觀光、招陸客,是否真的準備好了?

  據統計,自2008年7月開放大陸居民赴臺遊到2011年底,大陸游客已給臺灣帶來超過1500億元新台幣的可觀效益,但是,如果旅遊安全做不好,如果這一切還要以遊客“出生入死”為代價,數字再靚麗也毫無意義。人命關天,臺灣旅遊管理部門和業者能否亡羊補牢,人們拭目以待。(王平)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