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島內熱議:交往需謹慎 感情教育也應有

2012年01月12日 10: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留日兩女生被殺一事,在島內引發強烈關注。臺灣《中國時報》11日刊載諸方意見進行反思討論,摘編如下:

  分手這門課 老師沒有教

  桃園市大學生張芝瑋説,張志揚因愛逞兇亦自戕,此事件造成3個家庭的破碎,也可以讓民眾再次思考年輕人在面對情感挫折上的不成熟。 

  分手也是有藝術的,感情的付出無法得到回報固然是痛苦的,但一時情感上的挫折只是人生風景的一小段插曲,而不是一個永遠無法度過的難關,不要畫地自限把自己困在裏面,被拒絕不代表就是失敗者,反而是一個學習的機會,當時間過去,會帶給我們重新愛人與被愛的能力。 

  張芝瑋最後指出,反觀學校教育從小就教我們如何寫作文、如何解方程式,但情感教育這一塊卻總是輕描淡寫或是根本忽略,這何嘗不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教學?筆者認為學校應加強情感教育,並聘請專業兩性專家授課或長駐校園輔導,導正青年學子的感情觀;當局也應加強宣導,可請當紅青春偶像代言,學子較易有共鳴,説服效果也提升。

  與善妒者交往 慎防暴力!

  臺中市班嘉明醫師指出,留日張姓青年單戀女同學,見其擬與兩位男同學出遊,勸阻不成,憤而殺人。此案讓人想起莎士比亞在《奧賽羅》寫下的名句:小心忌妒這頭綠眼怪獸,它嘲笑口中啃噬的犧牲品! 

  班嘉明説,忌妒心人皆有之,它是愛神的小跟班,為兩人世界增添酸甜風味,然一旦失控,亦能激起暴風雨,讓當事人淪為情緒狂潮的波臣。忌妒的源頭,來自三角關係的根本矛盾,在善妒者潛意識喚起嬰兒期成長之痛(母親終究不專屬於我),其反擊之猛烈,正反映了哭喊踢打的生物本能。 

  班嘉明最後指出,病態的忌妒傾向,往往塑造出危險情人——掌握對方行蹤、限制社交、恐嚇威脅,背後都是極度的不安全感作祟,擔心遭到遺棄背叛。與善妒之人交往,宜注意暴力升高趨勢,若有失控之虞,應及早求助,家人師長獲報後亦不能掉以輕心。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