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反思評審制度 重拾金鐘獎公信力

2011年10月25日 09: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1年,電視50年金鐘獎盛大落幕。但因為綜藝節目主持人和戲劇帝後都爆冷,讓金鐘爭議未歇。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金鐘頒獎有爭議不是新聞。做電視的人,無一不是以帶給觀眾歡樂為志業,但評審們的標準卻不是如此,如何評價給獎標準成為問題的關鍵。評論呼籲:正面看待爭議,希冀主管機關變革評審制度,讓下一屆金鐘獎取得真正的進步和成功。

  社論摘編如下:

  2011年,電視50年金鐘獎盛大落幕。但因為綜藝節目主持人和戲劇帝後都爆冷,讓金鐘爭議未歇;網友更號召動員“評審踹共(出來説)”連署,得獎和沒得獎的都不開心,辛苦的評審們則成了最大輸家。  

  金鐘頒獎有爭議不是新聞。本屆頒獎人之一的硬裏子演員、從性格小生演到性格老生的寇世勳即直言,金鐘難敲,最後還是靠當年的公共電視大戲《橘子紅了》奪下第7屆亞洲電視節的最佳男演員獎。他以此寬慰同業:“觀眾肯定最重要。”  

  做電視的人,無一不是以帶給觀眾歡樂為志業。奇特的是,主導獎落誰家的評審們卻似乎總有另一番給獎標準,市場反應顯然不在他們考量的優先順位。當然,戲好不表示收視率一定高,收視率高也不表示演技或主持功力強。早年還有節目得符合社會良俗的潛規則,舉例來説,當年《豬哥亮的歌廳秀》多麼受中南部民眾歡迎,豬哥亮從沒想過要報名,遑論得獎;直到他為債落跑多年,改變形象復出後,才以《豬哥會社》于去年拿下主持人獎。  

  但是,如果評審的標準完全排斥市場反應,卻很可能讓原本該雅俗共賞、闔家歡樂的電視節目愈來愈冷,甚至成為公廣集團的同樂會。今年電視金鐘頒獎前半場,就很有這個味道。給予不計收視率拼命拍好戲的公視鼓勵當然是重要的;但若商業電視臺紛紛退出金鐘獎,那麼這個電視人最重視的鼓勵就失去了意義。難不成要與新聞局同步在明年敲下熄燈號?  

  到底該如何評價給獎標準?國際最重要的奧斯卡金像獎或艾美獎,都有一定的市場考慮;關鍵是,電影、電視就是娛樂事業,不能激起觀眾反應的戲劇,又如何視為成功的戲劇?  

  對多數評審而言,不可能365天盯著這麼多電視節目觀察;他們甚至是少看或不看電視的一群人。要他們在有限的時間中,根據送件參賽的節目帶就要做出定奪確實也不容易。  

  舉例而言,今年入圍的綜藝節目主持人個個來頭不小,張小燕是綜藝大姐,提攜後進不遺餘力,當紅主持人多是她的徒子徒孫,今年同樣入圍也是金鐘主持人的陶晶瑩就是其中佼佼者。她們的主持功力在典禮中展露無遺,看到年逾60的小燕姐貼上鬍子模倣綜藝大哥大張菲,大笑之餘誰能不感動?但是,她們的主持功力或許不是在送件的《百萬小學堂》或《陶子異言堂》能完全呈現。就像當年寇世勳以《昨夜星辰》報名最佳男演員,電視公司竟送錯帶,評審認為看不出演技,讓他與金鐘絕緣一樣。  

  今年的最佳男主角入圍者,不必評審評比,看過戲的都知道金士傑一身是戲,就像去年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吳朋奉所説,他連眉毛都能演戲;而溫升豪在《犀利人妻》裏演技大躍進,偏偏獎給了偶像歌手出身的潘瑋柏,讓他被網友批評為“憑什麼哥”。其實,批評並不公平,潘在戲中的表現挑戰也不小,既要強暴女主角,哭戲更不少,哭不出來還被導演痛罵,“你當一輩子偶像算了!”潘瑋柏這回不必培養情緒就含淚請觀眾多給他鼓勵。  

  需要鼓勵的豈止潘瑋柏,《食尚玩家》的浩角翔起(臺灣一組搞笑藝人團體)意外獲得綜藝節目主持人獎,這個節目頗受觀眾肯定,但到底是行腳類還是綜藝類呢?既有分類又分不清楚,難怪為師父張小燕抱屈的綜藝才子黃子佼會批評:“評審機制太草率!”他以金曲獎評審遠超過金鐘獎為例説,“人多好辦事、人少會出事”。會不會出事不知道,但年年金鐘年年爭議,總不是件好事。  

  誠如臺當局新聞主管部門負責人楊永明所説,大家參與最重要。臺灣電視競爭激烈,這些年頻道暴增,利潤卻遠不及老三台的時代。今年返臺頒獎的崔臺菁為電視人抱屈説,當年她的《翠笛銀箏》,一集節目要錄個兩三天,換五、六套禮服;如今一天錄個好幾集,主持人禮服一套穿個兩三集。如果金鐘獎再失去公信力,還能用什麼鼓勵在電視戰場上拼搏的所有電視人呢?  

  不過,大家還是應從正面看這些爭議。希望因此能激勵得獎者再接再厲,以演技博取觀眾肯定,並刺激主管機關變革評審制度更公開更公平;也希望下一屆電視金鐘獎取得真正的進步和成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