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北距離創意城市還有多遠?

2011年10月25日 08:3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英國傳通媒體執行長蘭德利日前訪問臺灣時指出臺北的城市建設問題,引起島內媒體關注。臺灣《新生報》24日發表社論指出,現在的臺北市,少了一些人味和傳統,所謂“傳統”,是使舊的和新的、固有的和外來的不斷對話,構成“新的傳統”、“活的傳統”,或許如此才是一個城市永續經營、保有生命力,而且迷人、吸引人的動力所在。

  社論摘編如下:

  英國傳通媒體執行長蘭德利日前訪問臺灣時透露,8年前他在一本旅遊指南讀到“臺北是世界上最醜的城市”,就馬上買機票來臺瞧瞧,他指出臺北停頓在“工業城市”的思維中,建築、道路設計都只為滿足功能需求,無法給予使用者感官上的享受。

  蘭德利是推動創意城市的國際權威,他所指的工業城市思維、滿足功能等,都是18、19世紀以來順著工業化發展的現代性表徵。由西方工業革命所帶動現代化運動,其中一項重要特徵即是理性化不斷持續擴張。理性涉及到目標以最具效率的方式達成,所考慮的皆以技術、方法及管理,同時在這目標達成過程中,亦是缺乏人性考慮,是去人格性的。

  現代性已充斥在我們生活中,例如官僚化組織、奧運選手培訓、吃麥當勞、喝瓶裝飲料、住火柴盒式房子,還有行車速率較高的高架橋、搭捷運等等都市。現代性更是標誌著打破傳統生活方式後所呈現出的差異性,所以可能為交通便利或貨暢其流,要拆掉或遷移道路周邊的“老”房子。這些現代性因子都發生在臺北這個城市中,相對於“一府”、“二鹿”、“三艋舺”(為一句島內諺語,描述清朝全島三大港市的盛況。一府為今臺南市,二鹿為彰化縣鹿港,艋舺則為今日臺北萬華。)所發展出來的臺北市,就是少了一些人味和傳統。

  蘭德利特別指出,新興亞洲城市為了追求速度,城市規劃以汽車為中心,馬路、高架橋切斷小區與小區之間的連係,是值得我們深思反省的。換句話説,以汽車為中心的城市,極有可能忽略“人”的考慮與“人性”的需求。關於這點,我們毋須贅言,每到選舉時節,車子與交通可以是大問題,但人的交通可能屢遭漠視,試問臺北市除河堤可安心騎自行車,市內行嗎?

  也不必和倫敦、巴黎為何迷人相比,光和東臺灣的宜蘭對照,臺北總好像予人欠缺了什麼的感覺。在近二、三十年來,宜蘭的公共建築,包括政府辦公大樓、學校或天橋等融入後現代元素,讓人産生究竟是別墅或校園的錯亂感,這股風氣在921地震後,吹進了中部4縣市復建工程,但受限空間發展,臺北似乎紋風未動,真是有點可惜。

  大約在30年前,就開啟“後現代在臺灣”的論述,而且點出臺北已進入後現代主義紀元的説法不曾少見。現代、後現代思潮的出現,象徵臺灣與西方“同步發展”,但值得反思的是傳統、現代、後現代之間的調適配合。所謂“傳統”,並不是歷史陳跡或文化殘留,而是使舊的和新的、固有的和外來的不斷對話,構成“新的傳統”、“活的傳統”,或許如此才是一個城市永續經營、保有生命力,而且迷人、吸引人的動力所在。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