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涉臺文物保護細些再細些

2011年05月06日 12:5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鼓浪嶼上的林祖密(辛亥革命後首位宣佈恢復中國國籍的臺灣人)故居,很早就成為廈門市涉臺文物古跡,但各位屋主意見不統一導致遲遲不能修繕,如今墻體外表脫落,紅磚畢露,青苔四處,顯得殘破。

  據了解,鼓浪嶼上現在仍有部分涉臺文保單位像林祖密故居一樣,由於種種原由而成了“危房”。“危房”不容小覷,這些涉臺文物印證著兩岸間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密切交往,兼具鮮明的個性與典型的民族性,飽含歷史、人文、科學、藝術價值,一旦保護不力,極易造成歷史緣脈的割裂和海西城市記憶的殘缺。

  福建涉臺文物資源十分豐富。施瑯宅祠墓、天后宮、清水岩……2008年國家文物局啟動涉臺文物保護工程,首批15個項目均來自福建。據統計,全國1300余處涉臺文物中,福建就佔1076處。

  出於對豐富資源的重視,福建省一些舉措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09年3月,《福建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就設專章規範了涉臺文物的保護。今年3月,該省又組織編制了《海峽西岸文化遺産(涉臺文物部分)保護總體規劃》。目前各級政府已投入涉臺文保和維修專項經費,分期分批搶救維修一批重點文物。

  在此基礎上,我們能不能把工作做得再細緻精到一些?比如對於産權複雜的涉臺文物古跡,政府和産權人雙方加強溝通取得共識,政府可以拿出一定的投入保護産權人權益;進一步查明涉臺文物地域分佈,重視地下文物的挖掘保護工作;整合現有的涉臺文保民間組織力量,加強公益宣傳;保護涉臺文物的生態環境等。

  福建文物局局長鄭國珍表示,“十二五”期間將提升福建省博物院和閩臺緣博物館的對臺文化交流功能,鼓勵有條件的市、縣設立涉臺專題紀念館或者在公共博物館、紀念館裏設立涉臺文物展區。我們希望這樣的細緻舉措越多越好。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