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交通暢行 大陸能從港臺學到很多

2011年05月05日 09:53:00  來源:
字號:    

臺北捷運四通八達 (中新社發)  

  “五一”小長假前的4月29日晚,一場小雨讓北京市交通擁堵路段數量再創新高,全市擁堵路段達到164條,比2010年中秋節前大堵車路段的140條還多,城區環路在17時前後,基本處於超飽和狀態。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也在提速,城市人口、面積快速擴張,“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口號,不斷出現在許多城鄉結合部。但隨之而來的是行車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城市病”不斷出現,非但沒有讓城市居民感到“城市更美好”,反而讓人們感到了更多的壓力。北京市自去年10月出現交通大堵塞之後,被許多媒體調侃為“首堵”。為了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北京市政府從今年開始,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治堵措施,目前,一些措施已經起到部分緩解交通擁堵的作用。

  其實,在治理交通擁堵方面,港臺兩地都有不錯的經驗,值得大陸學習和借鑒。

  公交優先是良方

  臺灣和香港都曾在不同時期出現過交通擁堵的情況,對此,公交優先成為兩地治堵的同一味良藥。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經濟迅速增長,私家車、摩托車數量年均增長10%以上,造成了城市交通嚴重擁堵。為破解交通擁堵難題,交通最擁堵的臺北市,提出了修建捷運(地鐵和城鐵)、開闢公交專用道、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理念,讓人們自覺選擇效率較高的公共交通系統。

  從1997年開始,臺北市陸續在一些主要路段開闢了公交車專用道,並在其中的仁愛路和信義路兩條貫穿臺北市的單行主幹道上,只允許公共汽車雙向運作。在上下班高峰期,這兩個路段坐公交車比開私車更快捷。此舉大大緩解了城市的交通壓力。

  據臺北市交通部門介紹,真正解決臺北市交通擁堵的關鍵,還是捷運的建成通車,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迅速在城市交通中擔當起重要角色。

  在香港特區,良好的交通秩序同樣得益於公交優先政策。

  特區政府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香港每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人數達到1100余萬人次,佔全天總出行人數的九成,各種交通工具針對不同人群,定價也有差別,從兩港元到十幾港元不等,還有功能齊全的“八達通”卡,乘車出行非常方便。

  當地專家認為,香港治堵、公交優先,勝在細節,即在交通樞紐處,提供各種接駁車隨時供乘客選擇,且距離交通樞紐非常近。

  遵章守法最重要

  有人説,香港市民素質高,行人和車輛都遵章守法,也許正是這種良好的交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城市交通的順暢。

  香港雖然高樓林立,人滿為患,但當路口綠燈亮時,不管是行人還是車輛都會快速通過,路口變為紅燈後,行人也會自覺地站在人行道兩側耐心等待,很少有行人闖燈穿行。當前方道路受阻時,司機耐心等候,很少有搶道通行的情況,更不會有人不停地按喇叭。

  此外,香港市民無論是坐地鐵、公交車,還是搭乘計程車,都會非常自覺地排隊等候。在銅鑼灣時代廣場等一些大型商場門前,等候計程車的人常常排成幾十米的長隊,幾乎成為當地一景。不少地方的公交車站,無論排隊候車時人多人少,人們總是自覺地排成一行,鮮見有人插隊。

  以上這些情景,在臺灣街頭也頗為常見。如遇個別人不遵守交通法規,如闖紅燈、機動車不禮讓行人等狀況,當場就會遭到路人的譴責,嚴重者有可能很快就會被路上的電視臺衛星直播車拍到,立即曝光。

  縱觀港臺兩地人們良好的交通觀念,順暢的交通秩序,背後都有一套設計合理的科學管理手段和嚴格的法律法規做保障,一旦有人違規觸犯,都將會嚴懲不貸,輕則罰款,重則入獄。誰和錢有仇?誰願進監獄?完善的科學管理和嚴格的法律法規,是交通秩序順暢的有力保障。 (王連偉)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