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取經”上海世博 臺灣打響美麗花博

2010年11月05日 15:09:00  來源:
字號:    

  上海世博完滿結束,臺北花博隆重登場;兩岸盛事不斷,讓人目不暇接。香港《大公報》今日刊載評論文章表示,臺北市成為亞洲第七個舉辦國際園藝博覽會的城市,在未來六個月,臺北市將變身“花仙子”,迎接世界各地遊客。在花博會籌辦期間,恰逢上海世博,臺灣的製作單位特地赴滬“求籤”。上海世博在硬體建設等方面,都為臺北花博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經驗。 

  全文摘編如下:

  雖然臺灣已漸入冬季,但此刻的臺北卻是繁花似錦,暖意盎然。因為“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將於明天在臺北市揭開序幕,直至明年4月25日才結束。在未來六個月裏,臺北市將變身“花仙子”,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以“彩花,流水,新視界”為主題的花博是臺灣地區迄今以來舉辦的最大型的國際活動,三千種花卉、三萬株鮮花將在臺北同時綻放,種類之廣,數量之多,令人驚嘆。展覽共劃分為四大園區、十四個展館。除了展出新鮮花卉、珍貴盆景、罕見植株等,還結合高科技推出“未來植物”,展示臺灣在環保、電子等領域的成就。花博期間還將舉辦七千多場文藝表演。

  臺灣地處亞熱帶,氣候環境優良,又有三千米以上的高山、多樣化的氣候,適合栽培各種不同種類的花卉。近幾十年來在業界、“政府”、學界的努力下,臺灣地區的花卉拓銷版圖遍及世界二十多個國家,百合、菊花、劍蘭、文心蘭、海芋、火鶴、洋桔梗、青竹均負盛名,臺灣蝴蝶蘭更是揚名天下。如今,臺灣花卉業年産值已超過百億新台幣。

  臺灣地區的花卉雖然一向是國際花展的熱門邀請對象並屢獲大獎,但卻未舉辦過大型的植物展覽活動。2006年4月時任臺北市長的馬英九向國際園藝家協會提出申辦花博,于同年11月獲通過。臺北市成為繼大阪、昆明、日本淡路島、日本濱名湖、瀋陽及泰國清邁之後,亞洲第七個舉辦國際園藝博覽會的城市。

  郝龍斌于2006年12月當選為臺北市長,接下了舉辦花博的重任,但卻遭到當時陳水扁當局的“杯葛”:長達171天的臺北花博的經費竟與只有20天的高雄“世運會”一樣。這種缺錢缺人的情況直到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上臺後才有所改善。要在兩年多的緊迫時間內籌辦如此大規模的國際性博覽會實屬不易,臺北市府克服了不少困難。

  此次花博雖是由臺灣地區一力承辦,但恰逢上海也正在舉辦世博,正所謂“靠近城隍廟,豈能不求支好簽”,臺灣的製作單位遂赴滬“求籤”。世博臺北案例館館長陳慶安早前表示,上海世博在硬體建設、展會組織、人力動員、遊客接待等方面,都為臺北花博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經驗。而臺北花博在上月進行為期三周的試運營,就是倣照世博的做法。

  上海世博有臺北花博學習的地方,而臺灣園藝業發達也很值得大陸業者借鑒。由於大陸土地價格較低,有些臺商已在大陸建立花卉生産基地,增進了兩岸園藝業交流。在這次臺北花博中,上海、北京與西安等城市也將展出各自的花卉精品,趁機向臺灣同行“取經”。

  我們祝願臺北花博成功舉辦,為兩岸民眾及世界各地遊客帶來一個震撼視覺的“花花世界”。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