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紅遍全島體現打拼精神 臺媒解析“江蕙”現象

2010年10月03日 16:22:00  來源:
字號:    

  “月落啊,烏啼霜滿天,江楓啊,漁火對愁眠”,舞臺上,京劇吟咏拉開了江蕙二○一○年島內“戲夢江蕙”演唱會序幕。《中國時報》3日發表社論稱,事前對演唱會內容高度保密的江蕙,給了喜愛她的歌迷大大的驚喜。 

  江蕙演唱會的門票,每場都是宣佈當天就秒殺賣光;網路塞爆當機,歌迷買不到票的失望讓江蕙加場再加場,還是不夠。演唱會上三代同堂的景象處處可見,江蕙歌曲中深刻的人生歷練,優美的臺語歌詞,加上柔軟深情的唱腔,讓她的歌聲跨越性別、族群、區域,得到廣大歌迷的瘋狂喜愛。 

  江蕙闖蕩臺灣歌壇三十餘年,擁有資深老歌迷。但和一些老牌臺語歌手不同的是,江蕙仍持續推出新作,歌迷年齡不斷向下延伸。例如,她的歌是近年來選秀節目大熱門,這是非常特別現象。這次的演唱會,江蕙找來五月天合唱《傷心酒店》、S.H.E嗨唱《惜別的海岸》,新的表演方式讓她這兩首在九○年代初期的代表作,依然可以得到新世代的共鳴。 

  江蕙的歌常是KTV點播率很高的K歌,但江蕙的歌其實是易唱難精,人人都能唱兩句,卻只有江蕙能夠真正深刻地詮釋出歌曲中的意境。一方面是因為江蕙擁有高超的歌唱技巧,十多歲就在北投走唱的她,要直接面對聽歌的觀眾,唱得好不好、觀眾喜不喜歡,表演者當場就得到響應,也因此磨練出江蕙精湛生動的技能;另一方面,江蕙的表演歷程緊扣著臺灣經濟以及娛樂型態的發展,從早年的走唱到歌廳秀到大型綜藝節到如今的演唱會,江蕙全程參與,沒有錯過任何一個時段,也因此在不同的階段培養、累積了不同世代的歌迷與粉絲。 

  很多人在聽江蕙的歌會深深被她感動,某一個層面來講,也是因不少人把所知所解的江蕙人生經歷投射到自己身上,此所以江蕙藝界人生之類的歌曲可打動那麼多人的心,儘管絕大多數觀眾和聽眾當然並不是藝界中人,但在江蕙歌裏,藝界是種比喻,所敘述的生命的種種不安定與徬徨,是人們共同甚至愈來愈普遍的經驗。 

  社論最後説,江蕙的歌紅遍大街小巷,成為臺灣社會某種集體的情緒抒發點,不是偶然的。其中,江蕙個人的生命經驗,具體而微地呈現了臺灣一種認真甚至認命的打拚精神;再加上她因緣際會走過臺灣不同時代,在至少三個世代的娛樂型態中,江蕙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代表作,讓不同年紀的人都能在她的歌聲裏找到屬於自己的記憶與情感表達方式。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