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颱風暴雨後更應加強登革熱防制工作

2010年09月20日 13:47:00  來源:
字號:    

  島內登革熱疫情有日漸升高趨勢,臺當局“行政院衛生署”表示,若本土登革熱病例超過500例,將成立疫情指揮中心。颱風過後到處都會積水,正是登革熱病媒蚊最容易繁殖的溫床,民眾應協力清除孳生源,避免登革熱疫情擴大。

  臺灣《中華日報》20日發表社論《防制登革熱:颱風豪雨後應清除積水容器》,現摘錄如下:
 
  登革熱俗稱“天狗熱”,又稱“斷骨熱”,是一种經由病媒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感染典型登革熱會有頭痛、厭食、筋骨酸痛、臉部潮紅等症狀,更可能發燒達攝氏39至40度,持續約5至6日,其死亡率低於1%。第一次感染典型登革熱者,對該型病毒可終身免疫,但若又感染不同型的登革熱病毒,會發生出血性登革熱,如果沒有適當治療,死亡率高達百10%至50%,令人聞之色變。

  臺灣在二次大戰前,公共衛生尚未上軌道,曾多次出現登革熱大規模流行,1942年那一次最嚴重,全臺600萬人口當中有六分之五遭到感染。光復後政府與民眾共同努力推動防疫,臺灣已不再是登革熱的大規模流行區,但零星病例仍時有所見,加上島內外旅行、商務往來頻繁,境外移入的病例很難抑止。

  在臺灣傳播登革熱病毒的蚊子,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這兩種蚊子的幼蟲,孳生在較清潔的積水容器內,如花瓶、水盤、廢輪胎、積水地下室等處,成蚊主要在白天活動,雌蚊嗜吸人與其他動物的血液,如吸食登革熱患者的血再叮咬健康的人,就會傳播登革熱。我們既然明瞭登革熱傳播途徑,除了消滅病媒蚊之外,更要根除它們的幼蟲。

  今年全球登革熱疫情有加重趨勢,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登革熱疫情比往年更嚴峻,臺灣雖未成立疫情指揮中心,但“衛生署”對疫情的監控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從今年3月開始到9月14日為止,全臺已出現141例本土性登革熱,島外移入的登革熱則有203例,也較歷年為多。更值得注意的是,4種不同類型的登革熱病毒,在南臺灣同時現蹤,若疫情持續發燒,恐怕有爆發出血性登革熱流行的危機。

  3年前,臺南市爆發全臺首例本土性登革熱,並迅速擴散到各縣市,當時造成南部地區1984人感染,其中臺南市有1474例,佔全部病例的七成以上,全市各區裏大多“淪陷”,讓府城“健康城市”之名幾乎“破功”,現在回想起來仍餘悸猶存,每年的登革熱防疫,因此都被列為重點工作。

  本月12日,臺南市出現首例本土登革熱確診個案,18日就增為11例,擴散速度之快令人憂慮。今年登革熱疫情已經“悶燒”一個多月,根據調查,臺南市疫情出現的中西區,空戶將近1500戶,無法進入的空地有159處,這些地方沒有人居住,環境缺乏整理,正是最可怕的防疫死角。

  最近臺灣雨勢不斷,“凡亞比”颱風過境,帶來豐沛的雨量,到處都有積水情形,病媒蚊在積水容器內産卵,約一週就可羽化成蚊,成為傳播登革熱的媒介,因此暴雨過後,清除積水容器乃當務之急。防疫視同作戰,當局應發揮公權力,要求民眾共同配合,徹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嚴防登革熱肆虐。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