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盲目“港臺”妥不妥?

2010年08月10日 09:14:00  來源:
字號:    

   大陸有藝人、主持人以至媒體工作者操一口“港臺腔”早已不是新鮮事。近日,北京798藝術區的一場活動上,大陸的主持人又是一個“港臺腔”,但是臺灣藝人大S卻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兩廂對照鮮明,又掀起了有關“港臺腔”的議論。

  其中嫌惡挖苦者眾,可惜都沒超過已故作家王小波的幽默。他在《京片子與民族自信心》一文中有一段話,大意是:港臺人説“國語”,經常一頓一頓,你知道是為什麼嗎?他們在想這話該怎麼説,他們平日裏方言或者英語講得太多,所以是可以原諒的。大陸的歌星再犯這種毛病,顯得“活像是大頭傻子”。

  “港臺腔”無關好壞。生長在港臺説普通話有“港臺腔”自然而然,就像川普(四川普通話)、陜普(陜西普通話)一樣,能傳情達意就行,誰也不會因此給你白眼。就算是亮相於公眾面前的演藝人員,自然帶出點鄉音也不招人煩,説不定還顯得親切。當然,負有傳播正宗語音責任的廣播電視媒體人另當別論,咬字發音是您的基本功,要經過層層的語言考試才能上崗,您再“港臺腔”,那不是高人一等,而是很不妥當了。

  其實,臺灣在上世紀50年代曾經開展過轟轟烈烈的“國語補習”運動,説一口正宗“國語”那是不小的資本。就是現在,“學活(佛)”、“醬紫(這樣子)”、“粉(很)好”也是島內電視娛樂節目用來嘲笑的談資。大陸的演員、主持人已經辛辛苦苦上完了臺詞課,通過了語言方面的考試,反過來“醬紫”,當然只配作笑柄。

  最讓廣大民眾受不了的還有一些大陸主持人的港臺用語:有吃過嗎?好好吃哦!超可愛喔!還是那句話,錯不在“港臺腔”,錯在你本生長在河南、安徽、貴州,卻那麼“港臺”,這就太矯情了。矯情往輕處説是心智不成熟,盲目跟風模倣;往重裏説是做人不誠實,連自己的語音都不肯本分,那麼報出的新聞、主持的內容可信度如何,大家當然合理懷疑。

  也有網友發出多元聲音,聲稱就是喜歡聽“娃娃音”和以假亂真的“港臺腔”,這樣才“娛樂、輕鬆、不‘新聞聯播’”。娛樂、輕鬆不錯,但用盲目、虛榮、虛假做底色,其實反而沉悶了。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語音,説誠實的話,做老實的人,這才是真正輕鬆的社會之聲。

  “港臺腔”沒錯,如果折射出膚淺做作,用王小波的話説“活像大頭傻子”,那真是不對勁了。 (陳曉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