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莫拉克風災週年 一年重建有成績有不足

2010年08月09日 07:51:00  來源:
字號:    

  更值得參酌的,是日本專家根據這些發現的後續動作:一、深層崩坍有跡可循,滑坡上方會因長期重力作用導致地殼下沉而擠壓變形,在地表出現“岩盤蠕動(Creep)”現象。日籍專家回去後立即調出空照圖,以高倍放大鏡找出全日本14處地表有岩盤蠕動表徵的危險區,並赴現場確認。二、對這些潛在泥石流風險地區逐一檢視過去指定的避難所是否安全,逃生路線又是否合宜?(小林小學是指定的避難所,結果一分鐘不到即被埋掉。)三、赴潛在危險區的地方政府解釋防災新發現及因應,讓地方政府配合自主應變,搶出更多個一秒的逃生時間。

  社論指出,日籍專家這一連串的發現及應對的關鍵意義,是把以往防救災的起始點自颱風警報發佈後,前挪至災害發生前,只要事前察覺某地可能發生深層崩坍,便先準備因應計劃,並提前展開避災行動。

  一年來,小林村滅村事件為災難的反省與改進帶來空前的動力,也確實在防救災的改進有相當程度的變革,但我們要指出,受人民託付生命財産的公部門還有更多可努力之處。

  社論指出,這一年,臺灣完成“災害防救法”立法,讓“行政院”過去徒具形式的災害應變會報之類的臨時編組,匯整為具法源的“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過去專責打火消防的“內政部消防署”,也因應趨勢升級為“災害防救署”;不過,體制上的“正名”雖屬必要,更關鍵的是機能要迅速防災化。

  防災比較大的問題,出在建制分散以及“中央防災單位”指揮統合功能有限。例如泥石流預警權責單位是“農委會水保局”,以莫拉克例子檢視,“水保局”只能監測獻肚山南北的兩條潛勢溪流,但兩溪間真正肇禍的獻肚山的地質變化,則要向“經濟部”調資料才能掌握;然而,災難發生經常迫在眉睫,一個公文往返,災變已然發生。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