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海峽論壇建起兩岸直接交流多樣平臺

2010年06月22日 09:19:00  來源:
字號:    

  澳門《新華澳報》21日發表評論員富權的文章指出:第二屆海峽論壇有別於國共論壇的以兩岸精英人士為主,由“草根”階層“發聲”,從經濟領域向其他領域拓展,交流對象從政經各界向社會基層深入,交流地點從城市向農村,從北部向南部延伸。本屆論壇創造出更多、更加靈活的深化兩岸直接交流的平臺。

 

  文章摘錄如下:

 

  號稱出席的臺灣同胞人數更多、階層更廣泛的第二屆海峽論壇,顯然是兩岸交流向更廣的寬度、更深的深度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參加這屆海峽論壇的臺灣同胞,基層人士佔到百分之八十,來自臺灣中南部的約佔百分之六十。臺灣工會、青年、婦女、文化、體育、民間信仰、工商、農業、旅遊等三十個界別的代表人士參加了論壇活動,比首屆新增十個界別。這有別於“國共論壇”的以兩岸精英人士為主,由“草根”階層“發聲”,從經濟領域向其他領域拓展,交流對象從政經各界向社會基層深入,交流地點從城市向農村,從北部向南部延伸。本屆論壇創造出更多、更加靈活的深化兩岸直接交流的平臺。

  雖然自兩岸開放交流二十多年來,尤其是胡錦濤和連戰的會談開啟兩岸政黨交流以來,兩岸交流正向縱深發展,但大陸方面並不滿足於此。要本著“做臺灣人民工作“的意願,在繼續促進兩岸精英層交流及政黨性質同質交流的同時,引導到規模更大層次更深的基層交流及各黨派交流中去。因此,以邀請臺灣各基層界別代表和中南部同胞出席的海峽論壇,就是有別於每年進行的“國共論壇”,使兩岸之間的論壇活動從議題的溝通發展為心與心的溝通,充滿了人性化。八閩大地成了兩岸平民百姓的大聯歡嘉年華,洋溢著親情融合的氣氛。

  要在短短的五天內集中地舉辦二十多項大型活動,其背後的組織策劃安排調度等,頗為考驗人。只有事權集中、行政執行力高的大陸才能做得到。出席論壇的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黃敏惠説,希望兩岸論壇能在臺灣舉辦,這當然是好建議,故得到不少與會者的贊同和支援。但在技術上,先不要説是民進黨是否會阻撓搗亂了,就算是表面上看起來比較單純的組織工作,如按照“福建模式”,臺灣方面恐怕就做不到。由此可反襯出,具體承辦海峽論壇的福建省委、省政府及廈門市委、市政府的魄力和能力,令人欽佩。

  第二屆海峽論壇以“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為主題,聚焦民生,匯集民智,凝聚民意,共同研商兩岸民眾關注的熱點議題,致力於打造兩岸民間交流的平臺、兩岸經貿合作的平臺、兩岸合作交流政策研討的平臺和兩合作交流的樞紐平臺。因此,它具有民間性、大眾性、廣泛性的特點,在邀請臺灣各縣市代表、工商企業界、文化教育界等界別代表的基礎上,擴大邀請臺灣基層民眾,中南部鄉親、少數民族同胞和行業代表、民間社團人士以及媽祖、關公、保生大帝、陳靖姑、開漳聖王、延平郡王等民俗信眾參加。在活動內容設計上更加突出文化內涵,充分展示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文化産業對接,注重群眾性文化交流活動的受眾面,讓所有參與論壇活動的民眾和其他普通民眾共用文化盛宴,感受交流氛圍、融洽彼此感情。

[責任編輯:栗琰]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