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符號人生”鄧麗君

2010年05月21日 12:2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2010年5月8日,一代巨星鄧麗君小姐辭世15週年紀念日。報紙、電視、網路,此岸、彼岸、海外……15年來華人世界從未斷絕的鄧麗君之憶至此形成一個小高潮。驀然回首,“小鄧”和她的歌聲已經陪伴大陸民眾走過30多年。鄧麗君其人其事,不止是小報娛記的最愛,恐怕也將成為正史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詞。從大陸流行音樂發展史到改革開放30年,再到時下最熱的兩岸文化交流話題,鄧麗君這個名字,已成為繞不開的符號。

  已無法嚴密地考證鄧麗君風靡大陸的源起。這位祖籍河北、生於臺灣軍人家庭的女子,終其一生也沒有到過其身份證上的故鄉;當年大陸的報紙、雜誌、電臺、電視臺很少出現她的名字,但她的甜美歌聲,奇跡般地成為融化無數人心靈堅冰的情感符號,她成為幾代人心目中永遠的偶像巨星。

  在不知不覺中,鄧麗君及其歌聲中的東方風韻、中國氣質,成為聯接兩岸的文化符號。她輕言淺笑的溫柔、旗袍造型的典雅、音樂形式的婉約,無一不打上了深深的中國烙印,讓海內外華人沉醉其中,在分隔兩岸的中國人之間搭建了一座文化的橋梁。兩岸中國人都愛聽鄧麗君的歌,曾讓外媒驚呼:兩岸在上個世紀80年代已經“文化統一”。

  時代成就了鄧麗君,她卻難以超越歷史的年輪。有臺灣音樂人指出,鄧麗君當年在臺灣雖已是公認的“紅歌星”,但真正成為無與倫比的巨星,是在她的歌聲風靡大陸之後。大陸改革開放之初的文化“饑渴”時代,鄧麗君那柔情似水的歌聲、獨樹一幟的唱法輕而易舉地俘獲了大陸民眾的心,億萬人的追捧使她的聲名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也正是這旁人無法企及的高度,造成鄧麗君此生的一大遺憾:未能踏上大陸的熱土。在兩岸政治對立的情勢下,儘管大陸民眾翹首期盼、有關人士極力促成,作為符號的鄧麗君“登陸”之旅幾經波折,最終未能成行,成為兩岸文化交流史上無法彌補的憾事。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時間來到2010年,倘若鄧麗君在世,恐怕要感嘆“換了人間”。她的名曲《但願人長久》被大陸“神舟七號”飛船帶上了太空,臺灣藝人成為大陸大小晚會的常客,臺灣“名嘴”頻頻與大陸電視臺連線混了個“臉熟”;大陸各省的精品文化劇目輪番在臺灣上演,兩岸正聯手編撰中華語文工具書,臺灣選秀節目新鮮出爐的前三名中冠軍和季軍都來自大陸……如鄧麗君這般因兩岸隔絕而成就的“符號人生”,在當今年輕一代聽來如天方夜譚。在鄧麗君“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歌聲中,我們期許:兩岸因政治原因造成的悲劇不再重演,鄧麗君之憾成為絕唱。(王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