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海兩岸廣播攻防大戰趣聞秘聞

2007年11月05日 13:50:00  來源:國際線上-世界新聞報
字號:    


  從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臺當局一直在利用廣播,對大陸展開所謂“攻心戰”。近日,正在島內嘉義縣舉辦的“中央廣播電臺”文物史料展,把人們帶回那段歷史。據悉,在那個年代,臺當局不僅利用廣播對大陸民眾“攻心”,還借助廣播指揮潛伏在大陸的特務。作為反擊,大陸對臺廣播更是開展得有聲有色。

  臺當局大搞廣播“攻心”

  監聽大陸還指揮特務

  1949年國民黨潰逃到臺灣後,為展開對大陸的宣傳,開始利用“中央廣播電臺”對大陸播音,每天播出6小時。1951年8月,為加強“心戰”攻勢,“央廣”又成立了大陸廣播部。到了1955年,金門對大陸廣播也被臺當局納入了“心戰”行列。

  金門與廈門僅5公里之隔,是臺當局管轄的25個縣市中離大陸最近的地區,因此這裡自然就成了“反攻大陸”的最前沿。起初,臺“國防部”在金門只設了一個播音隊,對大陸沿海廣播。從1954年到1967年,這裡增設了4個廣播站,也就是所謂的“金門前線電臺”。他們用2400瓦的擴音器,24小時連續播放政治喊話或音樂。

  當時,“央廣”的三台發射機都是清一色的美國貨,它們使用360度活動天線,播音時模倣大陸播音員的語言、口氣,謊稱是上海、山東的電臺,每次播出15分鐘後立即變換頻率,讓大陸搞不清是在大陸發射的,還是在臺灣發射的。

  至於廣播內容,則五花八門,從時評、宣讀臺當局的文告到社會新聞等均有,主題不外是攻擊共産黨和美化國民黨。冷戰期間,蔣介石還多次通過廣播,發表所謂“告全國軍民同胞書”。鋻於蔣有濃重的寧波口音,一般人聽不太懂,所以這種文告通常不會播出原聲,而是由播音員以普通話全文播出。

  再後來,臺當局掌握了一種新的“心戰”武器,那就是鄧麗君的歌聲,例如《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等歌曲,一度被大陸民眾喜愛,鄧麗君還因此獲得臺“國防部”總政戰部頒發的獎狀。

  除了向對岸發動“心戰”,臺當局也不忘監聽大陸廣播。1971年,臺當局在“央廣”成立了偵聽組,偵聽人員分成四班,每天從早上5點至淩晨1點輪班偵聽大陸各省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海峽之聲臺的對臺廣播。聽完後,偵聽人員還要將每天抄錄、裝訂成的印有“極機密”的《共匪廣播實錄》,提供給“總統府”、“情報局”等單位。這些情報人員最怕碰上“十一”國慶節和全國人大會議召開,因為一到這時,上頭就要求他們熬通宵,一字無誤地聽出上百人的姓名和職稱。

  鮮為人知的是,這些電臺還負責指揮安插在大陸的特務,臺當局稱此為“特別通訊”。這種“特別通訊”就是播音員讀15分鐘數字,讓特務接收密碼。但讓人噴飯的是,這些手法可能太小兒科,不少臺灣民眾都把密碼內容譯好了寄到電臺。另外,“心戰”節目還有不少講究,比如聽眾為軍人的節目,則由甜美的女聲播送,因為“軍人剛強勇敢,需要用柔軟的東西去感動他們”。

  大陸反擊手段厲害

  廣播召回農婦丈夫

  當然,面對臺當局的“心戰”攻勢,大陸也給予了有力回擊。1954年8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廣播開播。最初,對臺的節目做得比較硬,多為政治報告和口號。周總理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在1972年8月提出兩項改進措施:第一,增加天氣預報節目;第二節目結束時要説“臺灣同胞,祝您晚安”。

  大陸對臺廣播中有支隊伍戰績不俗,它就是1953年在廈門角嶼建立的對金門廣播組。這個組成立的廣播站每天對金門廣播,今天一些金門民眾還記得當時廣播裏播放的《陳三五娘》、《桃花搭渡》等戲劇。當年國民黨撤退時從廈門沿海帶走了許多船夫。一名叫張阿簽的婦女,丈夫被國民黨帶走後,她就經常上廣播哭訴,“家裏老的老小的小,你讓我怎麼活?”結果幾年後的農曆臘月,張阿簽的丈夫竟冒著生命危險,抱著一口倒扣的大鍋遊了過來。

  據説,由於金、廈距離很近,兩邊播音員把對方播音員的老底都摸得一清二楚,還經常用望遠鏡看對方的模樣。

新聞連結/LINK  大陸廣播提醒臺軍收被子

  在那個年代,國共透過廣播“爭吵”,實際上也是兩岸惟一的“對話”形式。雖然廣播內容針鋒相對,但也有柔性的一面。在“金門炮戰”期間,國共為反對“臺獨”,達成了很多默契,廣播內容也隨之緩和。當時,如果碰到天氣不好,感覺可能要下雨了,廈門角嶼對金門廣播就對臺軍喊:“要下雨啦,大家快收被子吧。”

  當時,根據我軍的政策,對金門廣播組還負責開炮前一遍遍地廣播,“我們炮打的不是村莊,不打民房設備,只打空地,打海灘……”反覆播音後,我軍指揮官通過望遠鏡,發現原本在施工的國民黨士兵都不見了,才下令發炮。金門的老百姓回憶起這一段,還説:“你們大陸的廣播我們聽得很清楚啊,你們很守信用,説不打就不打。”(記者 于 洋)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