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滿街大學生 臺灣高等教育改革受質疑

2007年10月24日 13:47:00  來源:華夏經緯網
字號:    

  臺灣的大學生滿街跑,其中的碩士生、博士生佔的比例也不小。“教育部”突然發佈命令自明年起全面凍結博碩班生,招生人數不再增加,之後並逐年縮減。未來被分類為“小區型”的大學,將不能招收博士生。

  臺灣每年的應屆高中畢業生約十四萬人,“教育部”最近公佈的大學日間部加上進修推廣部的招生總額人數即達十三萬,再加上師範大學系統及體育學院的一年級學生招生額,總數已有十四萬人。如今的臺灣高中畢業生,人人都在上大學。

  從教育普及的觀點來看,臺灣的高等教育真是普及到不能再普及,但是臺灣整個高等教育的品質卻出了大問題。

  十多年來臺灣的教育改革,惟一見到的具體成果是四年制大學林立,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口的臺灣,可以授學士學位的大學有一百多間。水漲船高,各大學的研究所也如雨後春筍比比皆是。過去六年來,臺灣的博碩生招生人數激增了一萬五千人,每年招生總數超過五萬五千人,其中日間學制的碩士班招了三萬五千多人,夜間學制碩士班招生一萬四千多人,博士班招生六千三百多位。這個數字很驚人,因為依比率它遙遙領先了歐美、日本等各先進國家,臺灣的高等教育量有了,品質跟不上。

  如果在臺灣各大學的資深教授之間做一項民調,可以得到一致的答案:這七八年來的大學生程度每況愈下,很多學生的程度不及當年的高中生。專業程度不容易測試,單從臺灣大學生的英文水準來衡量,不少四年級大學生連最簡單的英語單字都拼錯。最近發佈的國際英語程度排名,臺灣在亞洲地區名列倒數第二位。中文程度的普遍低落更加驚人,臺灣青年相競以書寫“火星文”為時尚,再加上執政當局倡導去“中國化”,一心把中文的根基抽掉,減少古文教材,推行有音無字的方言。於是坊間媒體充塞著俚俗用語、舶來用詞,語法混亂,錯別字齊飛還引以為榮,長此以往,臺灣的語文將支離破碎,中文亦將日趨滅亡。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何卓飛表示,大學生多了,畢業之後覓職困難,於是就有大批畢業生繼續讀研究所,造成博碩士生産過盛。何司長指出這六年博碩士的核定招生名額成長很快,是為了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目前社會也在質疑培育出的人才,是否符合市場需求?

  何卓飛的話前後矛盾太不負責任,六年前“教育部”核定了廣招博碩士生的具體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大學畢業生多了,不好找事?或是根據了哪項調查數字,工商企業的哪些具體需求?六年之後“教育部”又根據什麼理由或市場上的哪種需求關係而進行管制博碩士的總量?茲事體大,不能光憑一位“教育部”官員的兩句官話就敷衍了事,數十萬台灣青年的前途要受到影響。

  事實上是因為推動了十年有餘的“教育改革”徹底失敗。當年一批從美國回來的臺灣學者,或許最出發點是善意的,與執政當局結合,執政者正需要建立一個革新的面貌,遂大力推動所謂的“教育改革”。有一綱多本、建構式數學,廣立大學,辦小區型大學、發展國際一流大學等德政,結果沒有一項出成績。弄得怨聲載道,中小學生、家長、教師,成群的失業大學生博碩士生,惶惶然不知所措,用“罄竹難書”來形容殊不為過。

  臺灣的教育改革徹底失敗,無人負責,“教育部”只下令明年起,博碩生的招生人數不增長,預計明年的博碩士班將削減四百人左右。

  教育是百年大計,但是臺灣“教育部”歷年來的措施令人摸不著頭腦,既然“教改”未能惠及學子或對社會有所裨益,就應該亡羊補牢,做出相應的措施,提高臺灣高等教育品質,協調人材培育與社會需求等當務之急。單方面限制博碩生的招收,所為何來,又期望達到什麼效果?但是再問下去也得不到答案。“教育部”為執政黨的意識形態當吹鼓手已經好幾年,原本他們份內的工作現在只是個副業,這些人正孜孜不倦的苦想,“入聯公投”應該如何大量出現在學生的考題之中。(作者 馬康莊 臺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秘書長)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